秋風起,蟹腳癢。“今年我們確實遇到了困難”,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主任研究員葛家春16日在上海說,今年初的新冠疫情導致某些地區大閘蟹的放苗出現問題,此外,今年長三角地區梅雨季偏長,也給大閘蟹養殖造成不利影響,“總體來看,今年大閘蟹的整體產量有可能下降”。
產量下降意味著價格或有上漲。對此,葛家春說,蟹農賣蟹其實是薄利,“一只蟹也就賺10塊錢左右,很多利潤被銷售環節賺走了”。
長期以來,提起大閘蟹必提到陽澄湖,事實上,大閘蟹這種“青背、白肚、金毛和黃爪”的螃蟹,學科名稱為中華絨毛蟹,廣泛生長于長江中下游。
除陽澄湖外,長三角地區還有太湖、固城湖、洪澤湖、長蕩湖、高郵湖、大縱湖、南漪湖等優質產區。長江中游的洞庭湖、洪湖也是大閘蟹的重要產區。養殖面積來看,全國大閘蟹養殖面積達到1000萬畝,其中長三角地區養殖面積達到了500萬畝,而陽澄湖水域面積僅為18萬畝,占比約為1.8%。
但除洪澤湖、固城湖等個別產區外,絕大部分產區大閘蟹都很難賣出好價錢。這些產區大閘蟹只能在線下渠道低價銷售,或者被不良商家拉到蘇州冒充陽澄湖大閘蟹,淪為“洗澡蟹”“聽濤蟹”和“過水蟹”。
為改變這一現象,16日,太湖、固城湖、洪澤湖、長蕩湖、高郵湖、大縱湖、南漪湖、蕪湖、興化等長三角大閘蟹優質產區聯合拼多多,共同成立“長三角大閘蟹云拼優品聯盟”。
同期,拼多多還宣布發起“長三角新蟹農計劃”,計劃在未來5年內,幫助長三角大閘蟹產區培育100家電商龍頭企業、1000家電商商家,并且創造2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線上增量市場。
目前,大閘蟹的銷售主要依靠線下收購商來完成,線上化率整體不高。截至2019年,大閘蟹整體市場規模約1100億元,線上規模僅為40億元,滲透率僅為3.6%。
在大閘蟹線下流通渠道中,一只螃蟹從池塘爬到消費者餐桌,需要經過蟹農、本地一級收購商、本地二級收購商、消費地收購商、商超批發市場、消費者等多個環節。層層加價,最終消費者為高價買單。反之,中間商通過壓低收購價格、提前預售蟹卡等方式,將市場風險轉嫁給蟹農。
此次的“新蟹農計劃”,讓蟹農看到了希望。蟹農在平臺的幫助下,轉型成為大閘蟹電商商家,通過平臺直接對接消費者。一方面獲取了流通環節的利益,另一方面直接面對消費者,可以依據消費需求,優化源頭養殖模式。
“通過從培訓、入駐,到資源扶持、流量傾斜在內的一攬子新蟹農計劃,帶動一批優質的新蟹農,成長為地方代表性企業,并且用2到3年的時間,助力各大主產區形成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真正幫助更多優質湖區的大閘蟹走向消費者。”拼多多副總裁陳秋表示。(完)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