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25日,由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主辦、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人民政府承辦的2020全國農商互聯暨精準扶貧產銷對接大會(簡稱“大會”)在南京溧水舉行。大會組織近1000家專業采購商到會,與各地展團開展了多場專業對接活動。并通過展覽展示、主題論壇、產銷對接等形式,加快生產、流通與消費深度融合,進一步完善了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全產業鏈體系。
產銷銜接關系到農產品能否從生產順利走向市場、滿足消費。經過連續4年舉辦,大會已成為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的品牌會,在推進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本屆大會以‘創新驅動精準扶貧品質消費’為主題,通過鏈接創新,深度融通,在農產品產銷對接上,尤其是貧困地區特色產品的穩定上行方面,更是出了真招,拿出了管用措施。”北京農播研究院院長劉巖表示。
創新流通鏈接,把握新渠道變化,助力打開農產品全渠道流通力 農產品流通關系到農產品市場的運作體系,是農產品上行和農商互聯的“任督二脈”。經過市場化變革,傳統的自產自銷、農超對接模式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流通鏈條冗長、組織化程度較低等軟肋日益凸顯。尤其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傳統農產品流通鏈條受阻,讓處于收獲期的農戶陷入“賣難”困境。但是,危機中也蘊含機遇。在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廣泛運用下,“疫情”間接加速了直播銷售、無接觸配送、無人零售、到家服務等流通新模式應用,為農產品流通進化按下快進鍵。
原來,批發市場承擔著農產品聚集、定價、儲存、中轉、流通“重任”,生鮮電商和社區團購的出現將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進行打破拆分,對冗長的農產品流通鏈條進行了一次重構。現在直播銷售、無接觸配送、到家服務等,不僅實現了從“田間地頭”到“城市餐桌”的直接對接,還可通過以銷定產反向重構農產品流通,真正提高了農產品流通效率。
本屆大會不僅組織了大型連鎖超市、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連鎖商超、生鮮電商以及供應鏈平臺等采購商到會采購。還引入“直播帶貨”新興商業模式,會前進行線上銷售,會中邀請地方政府領導、電商主播展會現場直播帶貨,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為農產品上行提供了全渠道服務。還為提升廣西省貧困地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嚴重的湖北省,及區域公用品牌推介,組織了4場對口的供銷對接活動,為農產品產銷對接提供了切切實實的資源支撐。
北京農播研究院院長劉巖表示:“本屆大會緊抓趨勢,站在農產品流通前沿,通過農產品經銷商趨勢沙龍暨采購需求發布等活動,對農產品流通新模式進行深入探討,助力各地農產品企業把握流通新渠道變化,邁出了創新農產品流通鏈接,建立高效率流通鏈路的重要一步。”
強化品牌鏈接,提升品牌市場能力,賦能農產品商品價值力
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的核心在于將農產品變成商品。其中,品牌的作用至關重要。發展品牌農業,構建區域公用品牌,強化特色農產品生產,是推動農產品上行的有力抓手。一直以來,區域公用品牌打造存在著一個痛點:缺乏市場能力,難以把農產品變成有市場競爭力的商品。究其原因,缺乏品牌戰略、盲目追求“高大上”、沒有直指心智的品類名等等不一而足,而缺乏從農產品選品到供應鏈等一系列支撐,和相關產業發展割裂,更是制約區域公用品牌發揮市場效用的關鍵因素。
本次大會匯集了20個地區、700家企業、2000多個產品,還專門舉辦了貧困地區特色品牌推廣、區域公用品牌推介專場活動。活動中,“忠橙”、“桂字號”、“蒼洱名品”、“黃果樹•臻品”、“紫氣祥云”、“會澤百家”等區域公用品牌,通過視頻、圓桌對話、品牌發布等創新形式在大會中得到了推介展示,打開了品牌上升通道,提高了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
北京農播研究院院長劉巖表示:“大會通過推介的形式,用影響力和資源為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提升做了賦能和鏈接”。在她看來,大會強化區域公用品牌鏈接還表現在:“通過案例復盤,操盤手解析的形式,梳理區域公用品牌打造有效路徑,尋求區域公用品牌突破的方法,讓區域公用品牌更有市場力,真正促進農產品流通。”
關于提升區域公用品牌市場能力,參會各地暢所欲言,碰撞智慧:通過融合產業優勢、產業文化打造品牌,發展深加工提升品牌附加值,擁抱新電商創新品牌影響,深挖產業互聯網強化產業支撐是忠縣“忠橙”打造路徑;建立品牌識別,強化品牌管理,抱團發展,將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生命線”是會澤縣打造“會澤百家”方法。為各地提升區域公用品牌市場能力提供了參考和樣本。
“大會的意義在于,強化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依托是產業,成功選品是前提;講好品牌故事,做強推廣是重要手段;借勢新電商,開展全渠道營銷是重中之重。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是地方政府的事情,更是市場主體-企業的分內之事。只有從市場思維中生長而出,才能融入市場,讓區域公用品牌真正發揮實效。”北京農播研究院院長劉巖表示。
夯實供應鏈鏈接,支撐供應鏈創新,提升農產品穩健供應力
制約農產品上行的根本是供應鏈問題,供應鏈創新才是助力農產品流通的有效路徑。傳統農產品供應鏈存在參與者眾多、銜接不暢、對物流要求高等特點。即使生鮮電商、直播電商變革了傳統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但信息化程度低、冷鏈技術落后、物流成本高等仍舊卡著農產品流通的“脖子”。導致農產品生產后銷不出去,賣出后運不出來,運出后容易變質,且價格高昂,喪失市場競爭力。
本屆大會抓住要害,著眼于“農產品供應鏈創新”助推農產品上行,不僅在展覽上別出新意,新增智慧農業和數字技術展區、冷鏈物流和供應鏈展區,展示生鮮配送、冷鏈物流倉儲、物流配送、供應鏈平臺等技術及解決方案,推動供應鏈新技術與農產品流通產生鏈接。“還以主題論壇的形式,分享農產品供應新政策、探討農產品供應鏈新模式和新思維,為農產品供應鏈創新提供了新鏈接、注入了新動能。”北京農播研究院院長劉巖表示。
阿里巴巴提出的數字農業新業態、數智化菜場升級、螞蟻農產品溯源等,助力農產品“產-供-銷”數字化轉型;快手通過發展直播技術打造全供應鏈反饋體系,助力農產品質量和供應鏈提升;菜鳥網絡通過數字化實現物流全鏈路可視可感可調,提升農產品供應鏈創新可能;江蘇匯鴻冷鏈物流則進一步提出了依托冷鏈發展農業的四個途徑。以上新趨勢和建議,為農產品供應鏈創新提供了基于“數字化生產力”的新引擎,也提供了方向、路徑及可利用的技術。
為進一步“觸摸”智慧農業支撐的農產品供應鏈創新,大會還組織走進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南京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與科研院所合作,利用科技創新,培育突破性作物品種;以“農業科技創新+產業集群”模式,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積極推進休閑旅游等綠色持續發展模式,南京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綠色智慧農業為主題,以生物農業為主導產業,協同推進農產品特色加工、農業智能裝備制造等,在提升農產品穩健供應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
新形勢新任務,在助力脫貧攻堅,構建國內、國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農商互聯工作的任務不僅包括產銷對接,還在于加快推動符合消費升級的農產品上行,構建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和消費扶貧的長效機制,在過程中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劉巖表示:“大會搭建了流通、品牌和供應三個鏈條的創新鏈接,為農產品流通注入新的能力。這不是表面的互聯互通,而是深度融通。只有流通、品牌、供應三個鏈條的深度融通,才能讓農產品行得遠,賣得好,賣得穩!”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