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欧美_日韩综合n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_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金融情報局網

教育信息化2.0 育人為本提升兒童成長質量

當前位置:金融情報局網>資訊 > 國際 > 正文  2018-04-23 14:09:28 來源:中國教育報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戰略判斷,標志著我們進入了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信息化是當今社會教育發展的重要時代背景,教育信息化建設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毋庸置疑。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于促進人們更好地適應信息化環境,并在信息化環境下獲得最優成長。按照黨和國家的部署,十九大以后教育信息化2.0時代開啟,新形勢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必然圍繞著培養時代新人這一目標展開,“育人為本”是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要義。

個體的生命實踐將呈現出信息時代特征

當今社會,互聯網從經濟、社會、文化等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兒童的日常生活。綜合近年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可以看出,10歲以下兒童在中國網民中的占比在逐年提高,學生是目前中國網民職業結構中占比最大的群體,且占比仍在增加。如何解決學齡兒童青少年利用互聯網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僅是我國也是全世界面臨的重大難題。

教育信息化2.0時代,生活于其中的個體的生命實踐將呈現出信息時代特征。伴隨信息社會發展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對于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可以說,互聯網是影響這一代人生命發展的一種重要力量。互聯網給兒童成長帶來的影響和變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科技的影響,是緣于人對互聯網的深度參與。也就是說,互聯網與兒童的關系是雙向的,互聯網影響了孩子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孩子們的思維和行為也在影響和塑造著互聯網本身。2017年底聯合國兒基會發布的世界兒童狀況報告以數字時代的兒童為主題,專門探討了數字技術給兒童生活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指出互聯網正在改變新一代兒童的童年。

兒童在數字時代的生存,不僅需要其具備前信息化時代的一些基本技能,還需要信息化時代所需的智慧技能。信息化時代所需的智慧技能與信息社會的特點有關。信息這種無影無形的形態,決定了其更多的是在心理層面影響兒童成長。什么樣的信息更能滿足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要,以及如何提供這樣的信息,是提升兒童數字時代生存質量需要首先回答的問題。網絡成癮、網絡欺凌等負面案例的出現也表明,如果解決不好這個問題,互聯網這個強大工具就可能將人性與社會中惡的一面放大出來,削弱技術工具的效果。

互聯網的家庭使用如何影響兒童發展

近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兒童在學校利用互聯網的機會明顯增多,但有數據表明,家庭仍是當前兒童利用互聯網的最主要場所。2016年發布的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90%左右的青少年在家中接入互聯網。那么互聯網的家庭使用如何影響兒童發展呢?

研究表明,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往往擁有更多互聯網資源和更好的互聯網接入,在家庭中合理使用網絡媒體,可以增加父母與兒童交流的話題,為父母參與兒童活動創造更多機會。而與此恰恰相反的是,幾乎所有網癮青少年的家長都對網絡持消極態度,即使是在孩子還沒有過度使用網絡的時候,而且這些家長本身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少使用網絡。對網癮青少年家庭狀況的進一步分析發現,導致網癮的根源在于家庭中本已存在的不良親子關系,而網絡工具放大了不良親子關系的后果。還有一種互聯網在家庭中利用不當的情況是,雖然家庭中的親子關系沒有問題,家長卻習慣于將網絡使用尤其是網絡娛樂當成獎勵,無意識地強化了網絡使用與娛樂消遣之間的關系,弱化了網絡在提供資源、促進學習方面的作用。

簡而言之,兒童能否在互聯網的家庭使用中受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親子關系以及家長的信息素養與教育能力。家長應當抓住親子關系這個關鍵,與兒童共同學習如何利用好互聯網新媒體,共同尋求發揮技術積極作用的方法和途徑。歐盟一項2018年生效的法案就規定,16歲以下的青少年使用社交網站時需征得父母同意。我國也可出臺相關政策,支持鼓勵家長對兒童網絡使用的監管。另一方面,還可將家庭教育與社區教育統籌起來,將線上活動和線下活動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家長教育,為家長提供親子養育、信息網絡素養提升等方面的服務,推進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

學校教育信息化在彌合數字鴻溝、縮小區域和城鄉數字差距方面一直被寄予厚望。陳純槿等人利用上海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2)測試的數據分析發現,如果家庭處境不利的學生養成互聯網學習偏好,則互聯網可以縮小家庭背景導致的成績差距。本人所在團隊最新的研究也發現,由學校提供的信息通信技術(ICT)教育教學環境對于家庭背景較差學生的積極影響更大。

中國兒童中心的最新報告顯示,兒童的網絡學習時間是否多于網絡娛樂,與其學業成績、是否擔任班干部、學校的情感投入和行為投入都表現出顯著的正相關。

由此可見,是否能正確地利用網絡是兒童能否受益于互聯網的關鍵。要想發揮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對教育公平的促進作用,只給學生提供接觸和使用技術的機會是不夠的,必須更為強調全體學生尤其是處境不利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使其養成利用互聯網學習而非娛樂的習慣,這才是彌合數字鴻溝的關鍵。

學校信息化建設中,人人通網絡空間的打造是重中之重。有研究表明,兒童網絡利用以社交平臺和網絡游戲為主,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兒童對網絡使用的心理需要與結果預期。腦科學的研究也證明,基于腦的學習必然是社會性的。教育類游戲也已經成為一種不斷發展壯大的產業,美國紐約甚至成立了一所參考游戲機制設計的特許學校,將傳統學校改造成了一個全新的游戲化的學習環境,以鼓勵學生像玩心愛的游戲一樣全情投入學習。因此,學校信息化建設應以兒童需求為中心,將兒童的社交及娛樂需要與學習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加強社會化學習、游戲化學習在教育信息化應用中的比例。還要認識到網絡空間不僅具有學習的屬性,它還是兒童在網上的生活空間、生命空間,因此應當是開放的、可互動的。網絡空間也存在一些基本禮儀,需要兒童在接觸網絡之初就盡快掌握,這也是兒童網絡信息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應注重與社區和家庭的聯系

此外,統籌協調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關鍵也在于學校教育。先教育好家長,才能教育好學生。能引領社區的學校才是好學校。學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也應注重與社區和家庭的聯系,如通過學校門戶網站向公眾宣傳學校教育理念和特色,爭取社區公眾的理解與支持,或者聯合展覽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機構共同開發適合學生的網絡資源,或者通過網上家長學校、校園門戶等渠道,增強家校溝通和家長培訓。區域教育行政部門也可以統整資源,構建學校、家庭、社區的網上協同育人平臺。有消息稱,俄羅斯就利用網絡打造了“全俄羅斯家長大學”,建立起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教師、家長和學生的非官方交流平臺。

為兒童網絡參與營造氛圍和創造條件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項重要任務。從兒童成長的需要來看,兒童具有參與廣泛的社會生活的興趣和愿望。日前發布的《中國兒童參與狀況報告(2017)》顯示,兒童渴望了解社會、參與真實的社會進程,但在以學習為天職的身份定位下,許多值得學生關注的信息渠道和生活主題被忽略了。一些家庭禁止或不鼓勵兒童使用網絡,限制了兒童社會參與的能力,長遠看對兒童的成長不利。網絡參與是兒童參與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網絡工具,兒童可以超越家庭、學校、社區的限制,參與到更廣泛的社會與文化生活中,接觸更為真實的社會生活。

從兒童所處的微觀系統看,兒童可以通過班級網頁或學校網站等渠道參與班級管理和學校治理,也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成人的指導和幫助下,參與到社區活動和生活中去。從兒童發展的宏觀系統看,兒童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國際政治、國內社會問題等方面的各種信息,也可以在家長或老師的帶領下參與一些在網絡上組織和發起的公共事務。網絡不僅可以支持學生獲取自己感興趣的社會信息,也能支持真實的線上或線下活動,網絡能為兒童參與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從而促進兒童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加強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科技館、數字文化館等場館的建設,為兒童課外活動創設豐富的網絡環境,使兒童可以足不出戶享受優質網絡教育資源的服務。

綜上所述,國家新一輪的教育信息化2.0建設與應用必然是以“人”為中心、以“促進人的發展”為核心的信息化。具體實施中,則要以網絡學習為抓手,以兒童、家長、教育者信息素養的提高為重點,整合資源、應用與管理,為信息時代兒童生命質量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支持性環境。

關鍵詞: 兒童 質量 育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