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今日頭條低調上線一款純現金貸產品——“放心借”。該產品定位為“今日頭條旗下借貸效勞平臺”,最高借款額度為20萬元,資金協作方是南京銀行、新網銀行和中銀消費金融公司。
但是,“放心借”作為一款并未多加宣傳的產品,近日在自媒體人凌建平的實名告發下,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凌建平在“國際投行研討報告”的微信公眾號中痛斥:“放心借”假如是金融貸款或者網絡中介,那么它的效勞完整忽視銀保監會關于互聯網金融的規則,以技術效勞之名,在沒金融牌照、沒電信效勞效勞答應證的狀況下強行“翻開”;假如是廣告導流,那么就是虛假宣傳。
無牌照“裸奔”還是導流中介?
橫向來看,相比于其他互聯網巨頭公司,今日頭條旗下鮮有金融牌照。BAT金融牌照最齊全,簡直完成了全掩蓋。滴滴作為后起之秀,目前持有支付、第三方支付和小貸牌照,美團也有銀行、支付、小貸、保險中介四張牌照。
此前,市場傳言今日頭條想收買金融牌照,但根本都處于風聞狀態,并未有真正落實狀況。事實上,早在去年11月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指導小組辦公室緊急叫停各地新批互聯網小貸公司牌照,至今仍未“解禁”。
那么,今日頭條既然沒有金融牌照,“放心借”又是屬于什么性質的業務呢?
新浪財經在致電“放心借”人工客服時,對方表示,該產品定位為“借貸效勞平臺”,僅提供信息和技術效勞,貸款由正軌持牌金融機構提供。
“今日頭條做的是導流平臺,某種水平上來說,就和電視臺做廣告業務類似。” 蘇寧金融研討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剖析指出,大型互聯網機構具有典型的流量大特征,“自營機構吃不完,根本都會有導流業務,停止多余的流質變現”。
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新宇在承受采訪時也表示,今日頭條的“放心借”產品系屬于應用平臺流量助貸,資金來源于外部消費金融公司和銀行業金融機構,而非今日頭條自行展開放貸業務。
相比于BAT,不少互聯網巨頭來不及趕上小貸牌照的末班車,只能以助貸中介形式,與持牌金融機構協作,將流質變現。而今日頭條也不是一家這么做的公司,相似的以流量助貸的形式,還有ofo平臺上導流的小花錢包、玖富萬卡、省唄,美圖秀秀的美圖e錢包。
助貸背后有無風險?
假如是應用平臺流量當助貸中介,那么今日頭條在該種商業形式中如何盈利,又該承當哪些義務呢?
“盈利主要是CPA(Cost Per Action)和CPS(Cost Per Sales)兩種形式,”薛洪言剖析指出,前者是基于貸款申請行為收費,分離借款金額、利率等對勝利獲批的貸款申請停止單筆收費;后者是依據放貸金額停止收費,普通是設定一個提成比例,有時分會與不良率掛鉤。
國度金融與開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剖析指出,不少互聯網巨頭涉足現金貸業務,由于能帶來較可觀的當期收益。“比方利息、滯納金、罰息等,這些能帶來不錯的短期財務收入,但并未充沛思索到風險。假如把不良率算進去,經風險調整后的利潤其實并不高。”
關于助貸機構的潛在風險,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表示,“目前監管層暫無明白標準,但是廣告法有不當廣告的相關規則。比方,能否對用戶有充沛的信息披露。”
薛洪言指出,今日頭條有的是流量,缺乏數據微風控才能,也沒有自停業務,是地道的導流平臺,和做廣告沒有實質區別。“只需不觸及虛假推行、誤導借款人等問題,還談不上什么義務,主要還是持牌機構的義務。”
“現金貸業務的風險還是較大的。”曾剛關于潛在風險則顯得更為慎重。他剖析指出,普通來講,去互聯網上運用現金貸的用戶,大多數是在銀行申請不到消費貸或是信譽卡的。曾剛以為,假如借款人的杠桿過高,或是疊加經濟下行周期的失業、收入減少等要素,那風險就會較大。“從國際狀況上了,無抵押的信譽貸款自身風險就較高。”
互聯網上的現金貸用戶特征能夠從騰訊微粒貸用戶畫像中管窺一斑。微眾銀行2017年報顯現,個人貸款客戶中七成以上為大專及以下學歷,其中相當局部從未在任何金融機構取得過融資。
劉新宇則以為,從風險角度,今日頭條的“放心借”產品可能存在具有無場景依托、無指定用處的風險,但鑒于監管尚未明白詳細認定場景依托和指定用處等“現金貸”產品的規范,因而無法精確界定。“此外,假如存在未依照合法、合理、必要的準繩搜集用戶個人信息的情形,可能存在進犯個人信息的問題。”
假如從去年出臺的現金貸相關法規來看,監管層則愈加注重防控兜底承諾、變相增信效勞等風險。
去年12月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指導小組下發《關于標準整理“現金貸”業務的通知》,明白規則銀行業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機構協作展開貸款業務的,不得將授信檢查、風險控制等中心業務外包。“助貸”業務應當回歸根源,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承受無擔保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增信效勞以及兜底承諾等變相增信效勞,應請求并保證第三方協作機構不得向借款人收取息費。作者:徐巧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