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中國計劃生育協會聯合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在京發布《中國生殖健康報告》。報告首次對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生殖健康有關數據進行全面梳理解讀,系統回顧了我國近50年來的計劃生育歷程和生殖健康發展道路,分析變化、趨勢和面臨的新挑戰。
報告顯示,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孕產婦死亡率由1500/10萬下降到17.8/10萬,嬰兒死亡率由200‰下降到5.6‰,人均預期壽命由35歲左右提升至77.3歲,這些相關指標均優于世界中高收入國家水平。綜合避孕率長期穩定在80%以上,在世界范圍內處于較高水平。報告還分析了我國避孕節育措施的發展變化、人工流產的狀況及避孕模式的國際比較。
報告同時指出,當前我國生殖健康領域面臨一些新挑戰,主要是包括人工流產水平上升較快,人工流產率從2014年的25.9‰上升到2018年的28.3‰;未滿足的避孕需求上升,從1988年的2.9%上升到2017年的8.7%;未婚人群、流動人口等人群生殖健康問題較為嚴峻,性病艾滋病感染在個別群體處于上升趨勢等。此外,基層計劃生育服務及管理面臨服務能力需要提升、服務網絡需要健全、服務質量有待提高等。
中國計生協專職副會長姚瑛表示,生殖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完善生殖健康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是強化國民健康制度保障、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希望報告的發布助力社會關注計劃生育與生殖健康、保護民族生育力,為政府決策、科學研究及健康服務提供參考。
聯合國人口基金駐華代辦蘇仁娜在致辭中重點介紹了國際生殖健康形勢,以及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關于“到2030年,確保普及性健康和生殖健康保健服務,包括計劃生育、信息獲取和教育,將生殖健康納入國家戰略和方案”的目標任務。人發中心副主任劉鴻雁介紹了報告的主要內容,生殖健康專家顧寶昌、鄭真真、孫曉明、洪蘋、王暉圍繞我國當前生殖健康狀況、挑戰及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討論。
多年來,我國通過制定完善法律法規、開展宣傳教育、全面提供生殖健康和計劃生育優質服務,顯著提升了廣大群眾生殖健康水平,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計劃生育/生殖健康事業在長期實踐中建立了行政管理、群眾工作、技術服務相結合的有效工作機制。中國計生協作為該領域最大的群團組織,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在優生優育指導、生殖健康咨詢服務、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青春健康”等品牌。近5年來,在學校、社區、企業建立青春健康俱樂部2000多個,近700所高校建立青春健康同伴社,開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動9萬多場次,覆蓋校內外青少年900余萬人,幫助廣大青少年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減少了意外懷孕、人工流產、艾滋病感染等問題的發生。
發布會上,中國計生協表示,下一步將積極推進政府有關部門、相關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共同開展生殖健康促進行動,加強社會倡導,推廣成功模式,消除未滿足的計劃生育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生殖健康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進步。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