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下旬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歷來是決定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方向的關鍵會議,備受市場關注。據新華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為下半年經濟發展把脈定調。
值得關注的是,涉及下半年財政政策以及貨幣政策,財政部與人民銀行也釋放了積極信號。
7月30日,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半年財政政策的一大工作重點,是保持財政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急轉彎,保持對經濟恢復必要的支持力度。
人民銀行同日召開2021年下半年工作會議,明確下半年重點任務。會議要求,2021年下半年,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性,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增強前瞻性有效性,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聚焦支持實體經濟。
多位專家對第一財經分析,本次政治局會議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宏觀政策基調從“不急轉彎”轉變到“跨周期調節”,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政策重心聚焦中長期結構問題。財政政策將擔主綱,更加注重提升效能,貨幣政策配合發力。
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為實現全年目標打下堅實基礎。上半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5.3%。
與4月份政治局會議相比,本次會議對經濟形勢的判斷維持了“國內經濟恢復不穩固、不均衡”,但對發展環境新增“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的表述。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第一財經分析,會議對經濟形勢的判斷,由樂觀轉向謹慎。盡管維持國內經濟恢復不穩固、不均衡不變,但受疫情持續演變、發展環境復雜嚴峻影響,下半年穩增長壓力加大。
從先行指標來看,國家統計局7月31日公布的7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4%,低于上月0.5個百分點,連續四個月回落,并創下了2020年3月以來的低點。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特約分析師張立群表示,7月份PMI指數繼續回落,但仍保持在榮枯線以上,表明經濟繼續保持恢復態勢,但勢頭進一步趨緩。訂單類指數全面回落,反映需求不足問題的企業增加,表明需求特別是內需恢復滯后的問題進一步顯現;未來生產經營活動預期、采購量、原材料庫存等指數回落,表明企業對未來市場的預期偏向謹慎。
伍超明表示,當前穩增長壓力加大。一是隨著外部疫情和宏觀環境更趨嚴峻復雜、歐美等發達經濟體供給恢復,我國出口補缺口效應趨弱,增速面臨放緩壓力;二是內需恢復或仍偏慢,特別是消費支出修復面臨阻力,如受原材料等成本上漲影響,中下游中小微企業利潤受到較大擠壓,低收入群體就業增收困難,加上疫情擾動未退,國內消費潛力與動力均不足,制約經濟復蘇力度;三是受房地產信貸增速放緩和監管政策趨嚴影響,房地產投資增速或高位趨緩。
前述政治局會議強調,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宏觀政策方面,本次會議沒有再提4月份政治局會議“不急轉彎”表述,而是強調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會議要求,要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會議要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合理把握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要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告訴第一財經,下半年積極財政政策更加強調政策實施效果。由于基層“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關系社會穩定,因此財政必須兜底。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羅志恒表示,財政政策在財政形勢緊平衡的背景下強調提升政策效能,政策從規模型轉向效率型,隱性債務和“三保”風險仍是重點,推動基建回升將是重要任務。
貨幣政策方面,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貨幣政策的提法有兩個值得關注的地方,一是與以往相比,增加了“困難行業”的表述,二是助力“持續恢復”。從這兩點看,2021年下半年貨幣政策收緊概率較低,“定向偏松”的概率較高。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盛松成也認為,面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抬升企業成本、一些企業經歷疫情沖擊仍需持續政策支持等問題,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更加精準有效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
政策重心聚焦中長期結構問題
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會議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兩方面部署任務。
在需求端,會議要求,要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資。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會議要求挖掘國內市場潛力,一是明確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預示著未來的政策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二是提出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這將逐漸補齊縣域和鄉村商貿物流短板,通過城鄉協調發展激發內需潛力;三是提出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資,預計將持續出臺政策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王涵認為,本次政治局會議著重強調了要挖掘國內市場潛力,對新能源汽車和鄉村商務物流的重視達到新高度。下半年隨著經濟增長中樞和波動的下降,政策關注重心或逐漸轉向中長期結構問題,市場主線也將向中長期邏輯切換。
在供給端,會議明確,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要加大改革攻堅力度,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既要補短板,也要鍛長板。會議緊扣科技自立自強和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問題,強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這都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所在。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指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四大優勢的中小企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劉向東表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長期專注細分市場、創新實力較強、配套能力突出,是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支撐作用。通過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有利于實現產業鏈補鏈強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糾正運動式“減碳”
政治局會議要求,要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盡快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后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做好電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齊曄對第一財經分析,去年9月以來,中央多次強調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地方政府、產業界、金融界響應積極,但部分地區卻出現了運動式“減碳”的苗頭,這是一次及時準確的警告和糾偏。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曾鳴對第一財經表示,運動式“減碳”還存在幾個明顯特征:一是它為了減碳而專門發起運動;二是非有序推進,沒有兼顧到能源發展要協調好的目標。單一的運動式減碳,甚至會出現偏離基本目標的行為。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告訴第一財經,“先立后破”是指:先把減碳的基礎設施做好,在保證經濟平穩運行的基礎上,才能開始去煤減碳。具體來說,包括新能源系統、電力體制改革、碳排放權交易等多方面工作。
林伯強強調,與歐美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經濟發展還需要高質量增長。如果先破后立,那將對經濟造成較大沖擊。先立后破是最為穩妥的做法,現階段保障能源安全、電力充足穩定供應依然重要。
此次會議再次重申: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
“如果高能耗、高排放項目繼續朝前走,那么經濟結構將很難調整。但是,只有讓經濟發展和能源需求脫鉤,才能做到高質量增長。因此,限制‘兩高’項目勢在必行。”林伯強說。
“過去半年來,出現了一種現象:把碳中和看作一個全新的概念。一些政府部門和企業在工作中另起爐灶,而不是深化、改進原來的工作,這是走入了誤區。”齊曄強調,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與原來的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一脈相承,絕不能把它們割裂、對立起來。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