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學生就業創業
截至7月7日,清華大學2018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5.1%,簽訂三方就業協議的畢業生中,59.6%赴京外地區就業。一批90后、95后畢業生選擇到西部、基層、部隊和重點單位干事創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成為清華大學畢業生就業選擇的主旋律。
王偉忠、趙闖、林榮燦,雖然他們的故事不盡相同,但“去基層”是他們遵循內心的聲音作出的選擇,也是這個群體殊途同歸的選擇。
王偉忠:幫助家鄉擺脫貧困
今年從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的王偉忠,即將去往家鄉甘肅基層工作。對于這個選擇,王偉忠說,“父母其實不能夠完全理解,可他們相信我,也一直支持我”。
王偉忠對農村的情結是深厚的。早在本科期間,王偉忠就參與創辦了潤農協會,旨在了解農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鄉村建設和兒童教育盡一份力。現在這個協會已經日臻成熟,每年會定期在城區的農民工子弟學校開展支教活動,并在暑期組織學生們下鄉。
王偉忠也動搖過去基層的信念,有一段時間,他覺得公務員工資低,基層工作環境艱苦,特別是不自由。“真正的自由不在形式,而在內心。我不再去苛求完美的工作,而是去追求更高遠的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為什么不選擇更能改善生活條件的工作?王偉忠的回答是:“接受了這么多年教育,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幫助家鄉擺脫貧困。”
前幾天,王偉忠剛剛結束了學校基層研究會組織的廣西基層見習之行。這次見習極大地震撼了他的內心,也讓他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
王偉忠說:“基層是最真實、最豐富、最生動的社會,雖然艱苦,但卻深深地吸引著我。”在廣西,他還聽到了許多清華校友在基層造福百姓的故事,對他啟發很大,“這些天我一直在想,我能為家鄉的建設做點什么”。
趙闖:做一個問題的解決者
清華經管學院博士畢業生趙闖也是今年去基層的選調生之一。在趙闖看來,去基層只是眾多人生選擇中的一種,是自己選擇的成長方式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
“找到真問題,做一個問題的解決者和價值的創造者。”入學之初,他將導師的話銘記在心。
趙闖多次深入企業調研蹲點,有時候在一家企業一待就是兩三個星期,和員工同吃住。他要做實做細,找到真問題。“越是條件艱苦、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鍛煉人。”他打算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自己的所學貢獻給鄉村振興戰略和國家發展。
“當你有能力讓身邊的人因為你的努力過得更好時,為什么不承擔起這份責任呢?”初入清華大學研究生會,師兄的話讓他思考良久。讀博期間,趙闖的工作崗位從班級、院系到校級,他想通過自己的點滴努力讓更多同學從中受益。2017年,趙闖成為清華學生政治思想工作隊伍建設最高榮譽——“林楓輔導員獎”的獲得者。
學習期間,趙闖多次到基層參加社會實踐。作為首屆蘇世民學者,他參加了書院組織的“影子領導力”社會實踐活動,曾和一名美國同學“影子跟隨”一位陜西省貧困縣的縣長,近距離觀察他從早到晚的日常工作。
這讓趙闖認識到,基層工作并不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的“一支煙一杯茶,一張報紙看一天”,而是“五加二、白加黑”。基層公務員的辛苦和不易極大地觸動了趙闖:“中國正是有這樣一批甘于俯下身子、默默無聞、扎實奮斗的人,才得以持續發展和不斷進步。我希望有一天,也能夠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分子。”
林榮燦:“男兒何不帶吳鉤”
填寫了去陸軍某部基層連隊的就業志向后,清華法學院2018屆碩士畢業生林榮燦的訓練更加密集了,他積極做著體能和心理的準備。
“其實我從小就有個英雄夢。”林榮燦說,幼時的他酷愛讀書,尤其是英雄人物傳記和軍史,金戈鐵馬、縱橫沙場的故事深深感染著他。因為這個“英雄夢”,填報志愿時,他毅然報考了清華國防生。“真正的英雄要做大事情,這個‘大事情’就是把個人的志向和祖國、民族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為人民作貢獻。”林榮燦說。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講座,是金一南將軍的《與清華學子談: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興》。“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祖國的人,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于祖國的人”,這句話深深地刻在林榮燦的腦海里。
軍隊的基層作戰單位訓練任務重,不少單位條件艱苦。林榮燦曾主動到某偵察連鍛煉一個月,幾乎每天都累到虛脫。但他就是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而不是“到自己最舒服的地方去”。
林榮燦最愛的一句詩是:“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前者,他即將進入軍隊,已經基本實現了;后者,他愿意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斷為之奮斗。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