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理財平臺不會有問題吧?到期后我得趕緊取出來。”這是當下互金平臺資金出借人的一種常見心態。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專家指出,一系列網貸風險事件是在金融去杠桿、制造業去產能、監管日趨嚴格等內外因作用下行業泡沫自然擠破的過程。從長遠看,對網貸行業也許是好事。
7月9日,央行網站發布消息稱,央行會同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召開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下一階段工作部署動員會。央行明確要順勢而為、堅定不移、堅決打贏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攻堅戰,用1到2年完成整治。這讓網貸業者獲得些許安心:畢竟有了時間節點,不再是遙遙無期地等待。
流動性吃緊
7月以來杭州已有超過10家網貸平臺觸雷,7月11日再現新案例,浙江銀狐財富發布“延期兌付公告”稱,多家借款企業涉及多頭借貸,單一借款企業無力支撐多家網貸機構集體縮貸行為,導致連鎖反應生成,平臺融資能力快速下滑,借款人續借困難,決定暫停銀狐財富平臺各項運營。
與以往網貸平臺停止運營意味著資金出借人無法兌付本金的情況不同,銀狐財富承諾,投資金額在1000元及以下的,7月進行本金結清;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之間每月保證至少支付投資人2%本金,于2019年7月31日前支付投資人至少30%本金。以此類推,于2020年7月31日前支付投資人至少60%本金,2021年7月31日前結清所有投資人本金。如果不接受上述分期對付方案,投資者可將銀狐財富大股東之一、擔保方“北方紅木”的相應資產進行處置。據了解,銀狐財富有效投資人超過4千人,累計待還款金額3.6億元。
在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過程中,多位網貸平臺高管道出自己的顧慮:最擔心的是由于個別平臺“爆雷”給行業帶來連鎖反應。如果發生“擠兌”,即使是頭部平臺也吃不消,更不用說那些中小平臺。
“現在部分平臺遇到流動性困難,這可能會導致整個行業面臨流動性風險。”深圳一家大型網貸平臺負責人表示,對于傳統金融行業來說,有央行履行流動性支持角色。但網貸行業的備案制度、監管框架等尚未明確,更無人充當這一“支持者”;建議在未來監管框架明確、行業整體合規后,可由行業協會牽頭設計一個類似于銀行間市場的機制,設置準入門檻,為平臺提供一條“同業拆借”途徑。
北京一家網貸平臺CEO認為,在債權沒有到期以前,如果出借人要拿回投資款,從理論上講平臺可不予兌付。因為平臺作為信息中介,沒有責任在借款未歸還之前自行墊付。但有相當一部分平臺一直實行期限錯配,讓投資人與平臺之間存在一種類似“活期存款”的關系,當提現情況集中發生就是擠兌,是流動性風險最嚴重的表現,幾乎沒有平臺可以承受這種壓力。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