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辦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下一階段工作部署動員會上,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指出,按照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總體安排,再用1到2年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化解存量風險,消除風險隱患,同時初步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特點的監管制度體系。專家認為,這意味著互金行業將迎更嚴監管,網貸平臺須回歸純粹的信息中介。
“當前整改期的一系列政策組合拳非但不會退出,未來還可能進一步強化。”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說。事實上,去年備案合規要求落地時,網貸行業就已經迎來震蕩。進入2018年,網貸平臺監管政策接連出臺,接下來平臺應及早回歸信息中介功能定位,同時注重夯實內部基礎,處置存量風險,聚焦于科技賦能和轉型整改,深挖合規產品。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表示,網貸行業能夠覆蓋銀行等金融機構無法提供資金支持的領域,也是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縮影。政府監管部門應該審慎使用“一刀切”政策,要加快整改行業進度,對符合整改要求的平臺做好備案登記。
薛洪言表示,網貸行業亟須分批推動平臺備案,合規性好的平臺先行予以備案,給市場樹立合規的標桿平臺,穩定各方預期,也能堅定行業合規整改的信心。
楊東建議,要運用監管科技手段加強監管,通過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推動監管的進步和發展,建設大數據信用體系才是監管的根本和發展趨勢。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