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四會市公安局12日稱,經過智慧新警務賦能和民警的幫助,一位年近90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在其家人的陪同下,與其失散了50多年的親屬團聚,終于圓了50多年的尋親夢。
今年5月2日,家住肇慶市端州區的梁先生一家來到了肇慶市公安局,在一聲“舅舅”的呼喊聲中,等來了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年近90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余老先生。
認親儀式上,余老先生向公安民警展示了其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革命軍人證明書,泛黃的紙片傳承著73載的歲月。
4月30日,四會民警到一藥廠走訪,員工張小姐說其外公有一個多年未了的尋親心愿,希望公安機關幫忙解決。
經了解,張小姐外公姓余,年幼時與親生父母、姐姐和妹妹生活在四會。因生活所迫余老先生跟隨養父母流離至韶關一帶,后參軍赴朝,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轉業到清遠工作。期間,與親生父母、姐姐和妹妹有過短暫的書信聯系,之后由于通信的局限和變遷,雙方失去了聯絡。
此后幾十年,余老先生只要遇到肇慶籍人,便不厭其煩地打聽親人的消息,現在余老先生年事已高,想在有生之年能和失散的姐妹團聚對他來說是一種期盼和執念,而張小姐以及家人看著現已是耄耋之年的外公,心里一直惦記著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圓外公的尋親夢。
四會公安局獲悉后,成立研判專班,為張小姐的外公余老先生尋找失散的親人。
余老先生于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革命軍人證明書 四會市公安局供圖
經過張小姐的轉述,余初老先生回憶說其親生父親姓盧,父親為余老先生取的原名姓盧,家中還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后因入戶口讀書等原因,便跟隨養父母改姓余。隱約記得姐姐、妹妹名字的讀音。書信中,姐姐提及姐妹二人婚嫁后,各育有一子大概記得他們的姓氏和名的讀音等零碎信息。雖然提供的信息很單薄,但民警仍希望在這零碎的信息中找到突破點,然而因老人家不知道親人的具體姓名及出生年月,僅以同音字搜索全市的人口實在是太多了,如同大海撈針,僅靠這孤立信息難以短時間內實現老人的尋親夢。
經回憶,張小姐依稀記得余老先生曾在四會某轄區住過,到底是原住民還是其他鄉鎮某個村記不起來。民警根據辦理戶籍經驗分析判斷,當年還沒有正式的戶口本,只有手寫的戶籍底冊,經查詢村委會存留的戶籍底冊,也沒找到相關戶籍信息及人員流向。
研判專班分析后認為,雖然上述線索的名字不能確定,但姓氏是一定不會錯的,找到一個與姓氏關聯度高的信息支撐點或許能突破困局。據此,民警將重點定為尋找余老先生親生姐妹及第三代子女,希望以此打開僵局。民警根據余老先生的年齡,推斷姐姐、妹妹等親屬的年齡段,然后對廣東省1.1億的常住人口進行大數據建模分析,結果經過交叉碰撞,仍發現沒有符合條件的信息。
到底哪里出了問題?研判專班在市局大數據實戰中心的支持下,決定仍繼續以戶籍關系為基礎,同時結合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交通不便,遠嫁情況較少的客觀現實,增加更多的查詢維度,不斷縮小比對范圍。終于,經不斷優化大數據分析模型,肇慶市端州區一戶家庭信息與模型指標高度匹配。民警致電與之聯系,經過簡單的介紹,戶主梁先生反饋說:其母親姓盧,知道有個舅舅在清遠生活,但已經多年沒有聯系了。后又經過民警多方面核實,終于確認,梁先生一家就是余老先生尋找的親人之一,一直定居在端州。而同時,梁先生也向民警表示自己多年來也一直在尋找舅舅的下落,想要與余老先生見面。
這是一場尋找、等待了將近50年之久的團圓,在大數據的支撐下,至此畫下了句號。(蔡敏婕 羅昌宏 付欣)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