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許久的稅優健康險終于迎來新的動向。11月13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日銀保監會就《關于擴大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算優惠政策適用產品范圍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在行業內征求意見,擬擴大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適用商業健康保險的產品范圍。
【資料圖】
作為我國首個享有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的個人商業健康險產品,稅優健康險曾被寄予厚望,但是卻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此次調整能否讓稅優健康險乘上健康險發展的快車備受業內關注。
稅優健康險,顧名思義,是一款可以享受個人稅收優惠政策的健康保險。個人購買符合規定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按照2400元/年的限額標準在個人所得稅前扣除。簡單理解,如果居民投保稅優健康險,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可以從5000元提升為5200元。
為推動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惠及更多人民群眾,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有序銜接,進一步發揮商業健康保險積極作用,近日,銀保監會向業內下發《意見稿》,擬進一步擴大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適用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范圍,同時放寬對相關產品形態、定價、經營等方面限制。
在產品擴容方面,《意見稿》擬將稅優健康險產品范圍擴展到健康險主要險種,即擴展到醫療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和疾病保險,同時對保障期限提出了要求,醫療保險的保證續保期間不低于3年,長期護理保險和疾病保險的保險期間不低于5年。
在既往癥人群方面,《意見稿》延續了此前稅優健康險不得因既往病史拒保,或者進行責任除外等要求,同時擬定,保險公司可針對既往癥人群設置不同的保障方案,進行公平合理定價。此次調整還將擴大產品被保險人群體,可以為投保人本人,也可以為配偶、子女和父母投保。
《意見稿》提及,擴大稅優健康險適用產品范圍是為了有效降低自付醫療費用,豐富對既往癥患病人群、老年人群的保險保障,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16年,稅優健康險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并自2017年7月1日起推廣至全國范圍。不過,從市場反響來看,稅優健康險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行業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稅優健康險累計銷售保單約51萬件,累計保費收入21.75億元。從保費規模來看,稅優健康險的表現遠不及預期。
對于稅優健康險發展滯后性,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云稱,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每年2400元的稅收優惠力度偏低。二是稅收優惠減免復雜,大多需要單位集體投保,需要單位配合。三是稅優健康險要求保險公司差額返還、保本微利,保險公司推廣稅收優惠健康險的積極性不高。
此外,稅優健康險本身條款復雜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代理人推廣和消費者投保積極性。資深精算師徐昱琛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稅優健康險的產品形態是“醫療險+萬能賬戶”模式,還分為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不要說普通保險消費者,就連業內人士理解起來也非常困難,如果不做一些改變,很難在市場上推廣。
“此次稅優健康險產品擴容,將會是非常好的嘗試。”徐昱琛指出,稅優健康險發展關鍵在于產品,如果將常規的醫療險、重疾險等增加到稅優產品目錄且投保操作簡單方便的話,有利于吸引更多消費者,也能讓保險公司加大推廣力度。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