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本報杭州訊(記者施本允)小作坊關聯大民生,既是食品安全監管的必然,也是助力共富的路徑所在。今年,浙江省杭州市市場監管局在原有食品小作坊推5S管理(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基礎上,創新開展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標準化、文旅化、園區化、陽光化、數字化“五化”建設。
日前,杭州市小作坊“五化”工作現場會在桐廬縣新合鄉召開。記者現場實地走訪了新合鄉引坑村非遺工坊集聚園。據了解,已有十余家索面作坊入駐,實施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原料、統一包裝和統一銷售的“五統一”管理。“以前像這種索面都是家庭小作坊生產的,生活區和生產區沒有嚴格區分,生產環境不好把控,食品安全風險相對較高。”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實行‘五統一’管理后,園區監管常態化納入數字化‘陽光體系’,借助攝像頭、溫濕度計等硬件設施實現數據上網,可實時掌握索面加工全過程信息。”
在園區牽頭帶動下,周邊越來越多的索面農戶開始探索試行“五統一”管理。在農戶鐘海英家,她向大家展示了統一標準改造后的生產區:“我們新建了生產區,整個盤面、拉面、曬面的過程都在這個區域完成,有專門的紫外線殺菌燈、風扇、溫控等設備。”目前,已有15個同類型加工場所完成統一設計、裝修,同時定制了規范化索面加工器具。
據了解,由于區位偏遠、交通落后、產業基礎薄弱等限制,新合索面產值較低,價格上存在銷售劣勢。對此,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立足職能,將新合索面食品產業發展作為突破口,依托新合“1+N”索面小作坊集聚園區建設,實施《新合索面加工工藝規程》《新合索面技術要求》兩項團體標準;力促新合鄉與桐廬本土龍頭企業桐君堂等合作,發展索面深加工產業,改良索面制作工藝,成功推出紅曲索面等創新產品;完成新合索面商標注冊及標識設計,進一步擴大“新合索面”品牌影響力和傳播力,有效解決了索面生產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低、銷售方式單一等問題。
杭州市市場監管局食品生產處處長李建雄介紹,今年,杭州小作坊“五化”工作以桐廬為試點,依托“園區+農戶”模式,首創“1+N”索面園區建設,即園區牽頭帶動周邊索面作坊健康發展,實現小作坊“五化變形”促進農民增收、鄉村共富。下一步,杭州市市場監管部門將立足穩進提質,繼續因地制宜鼓勵小作坊“精特美”蝶變,積極發揮標準引領作用,探索建設更多“1+N”小作坊集聚園區,促進全市小作坊高質量發展。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