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了解NFT,探討數字時代中國藝術與文化的發展,近日,南京大學博物館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成就卓著的專家學者、藝術從業者、媒體人等,在仙林校區李奇茂美術館舉辦了一場數字藏品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南京大學博物館史梅館長主持。唯一藝術·數字藝術研究院院長、唯藝拍賣總經理季逸周受邀參加。
南京大學是“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對數字經濟進行研究和應用的領先者,憑借多元融合的發展理念和深厚的學術文化底蘊,成功躋身世界大學排名百強榜。
去年適逢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2022年10月17日,由唯一藝術·數字藝術研究院聯合南京大學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大藝無形——數字藏品藝術展”于南京大學李奇茂美術館正式開啟。這場別開生面的展覽,向觀眾展示了在文化數字化的語境下,藝術家們深入社會、體察變遷,利用數字技術創作的極富時代氣息的藝術作品,引發社會各界關注。本次研討會希望從學術研究的層面,剖析數字藝術對中國藝術與文化的影響和意義。與會嘉賓分別表達了自己對數字藏品的見解。
(相關資料圖)
唯一藝術·數字藝術研究院院長、唯藝拍賣總經理季逸周認為,NFT在數字藝術的基礎上,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了數字藝術品的權益存證和保護等問題,使原本可能被無限復制與傳播的作品變得可溯源,同時具有唯一性,實現數字藝術品在市場上的安全可信流通,當下中國數字藝術市場已趨于理性,未來仍有巨大發展潛力。
南京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顧江認為,藝術藏品只是文化數字化中的一小部分,能否變為資產屬性或商品屬性來合法交易,一要國家相關部門明確、細化相關政策法規,二要靠市場來檢驗。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顏嘉麒認為,數字藏品為年輕藝術家和新興藝術提供了新的賽道,這也意味著藝術家要去習慣和學習新標準、新技術,接受用現代化的數字手段增強自己的表達能力,拓寬表達領域。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盧明欣認為,數字化是必然的趨勢,當下數字藏品亂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技術的不完善,而技術的發展與成熟需要過程。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閔學勤更看重數字藏品能帶來廣泛的社會美育意識,通過數字化,原本高高在上的藝術品可以進入千家萬戶,這對于普及文化知識、提升公眾文化素養具有積極作用,她認為,炒作風頭過后,數字藏品會迎來更加踏實的發展。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楊海平認為,數字藏品是人類邁向“元宇宙”時代過程中的初始一步,數字藏品相關技術的發展,會給文化、旅游、體育等產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現在我們更多的是用傳統的評價體系來評價它的應用,但隨著技術的發展,新的用戶、受眾和評價體系也會逐漸形成。
金陵美術館副館長韓非指出,很多文學藝術會隨著時間而消亡,人們無法看到它們最初的樣子。但采用數字化的手段,可以原原本本地傳承下來,并在互動中 產生附加值。同時,他認為數字藝術品的評價應該與實體繪畫作品有所區別。
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倪蓓蓓認為,NFT技術有利于藝術的傳播和推廣,加強大眾與藝術的聯系,也有助于推進藝術作品的版權歸屬、創作者的版權收益等問題的改善,但對于藝術創作者來說,藝術的內核不會因技術而改變,永遠同藝術家本人的思想息息相關。
大藝無形——數字藏品藝術展現場
史梅館長在總結中指出,這次專家學者、藝術家、數字藏品實踐者之間觀點交匯、思想交鋒,進一步加深了對數字藏品、數字藝術等文化產業發展與數字技術的認知,為行業內外提供了觀察這一新興事物的新視角,相信此次研討會能夠引起更多NFT愛好者的關注與深入研究。(圖片為唯一藝術授權中國網財經中心使用)
關鍵詞: 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中國藝術 數字技術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