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治理農田“白色污染”是農業綠色發展的必答題。特別是在旱作農業區,農膜不能不用,但也不能亂用。道理很簡單,但做起來很難。
廢舊農膜治理之難,不僅難在技術提升,更難在點多面廣、環節過多、鏈條過長。從農膜達標生產、合規銷售到科學使用、回收利用,涉及千萬家企業、農戶和億萬畝耕地,市場化程度高,政策性強。哪個環節都不能遺漏,哪項政策都要有針對性。
廢舊農膜治理之策,要環環相扣,從源頭防控、過程把控到末端治理,每個環節都要壓實責任、加強監管。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回收利用者、監管者等相關參與主體的責任、權利與義務都要明確;每個環節也都要形成協同聯動的運行機制。
治理農田“白色污染”,不僅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總體戰。政策聯動,強化源頭防控;項目帶動,強化市場培育;行政推動,強化工作監管;創新驅動,強化機制探索;宣傳發動,強化意識提升。甘肅的多措并舉,讓農膜科學使用及回收利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從實踐效果看,甘肅已成功遏制了“白色污染”加劇,有效降低了土壤殘膜污染。從長遠來看,仍需國家層面在政策激勵上進一步配套完善,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技術探索上進一步創新提升,不斷提高治理路徑的精準性,讓企業受益,讓使用者便捷。重中之重是讓農膜使用沿著減量化、可替代和高效回收的方向科學發展,才能更加有效地實現回收利用,持續降低污染甚至杜絕污染,實現增收與治污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 (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