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隨著基金賺錢效應的不斷發酵,爆款基金頻頻出現。當年,共有80只主動權益基金首募規模超過50億元。然而,截至2023年4月20日,上述九成基金成立以來處于虧損狀態,其中一些基金的凈值甚至“腰斬”
“16歲聽流行,26歲聽民謠,36歲聽搖滾。就像我的基金自選列表,最早跟風買爆款,建立一點認知后熱衷挖黑馬,現在被生活折磨得只求保本。”近日,某網友在微博上自黑道。
(資料圖片)
基民顧李(化名)對此深有同感。他直言:“不僅被套牢,基金也沒了‘親爹’,曾經追過的基金經理去了更大的平臺,只留下自己守著大虧的基金在風中凌亂。”
近幾年,A股演繹較為極致的結構性行情,在此市場環境下,涌現出許多明星基金經理,他們管理的基金備受投資者追捧,成為網紅基金。然而,不少基民的持基體驗并不好——一些基金在市場高位時成立,即便持有很長時間仍大幅虧損。
而那些吸引投資者慕名而來的基金經理,早已悄然離開。
十紅九虧
2021年,隨著基金賺錢效應的不斷發酵,爆款基金頻頻出現。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21年,共有80只主動權益基金首募規模超過50億元。然而,截至2023年4月20日,上述九成基金成立以來處于虧損狀態,其中一些基金的凈值甚至“腰斬”。
例如,2021年1月,某質量領先混合基金啟動發行,首日認購資金即超過募集規模上限80億元。從該基金的表現來看,截至2023年4月20日,成立以來虧損53.01%。
2021年2月至3月,由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兩只基金某競爭力優選混合、某阿爾法優選混合相繼成立,上述兩只基金首募規模均在50億元以上。但截至2023年4月20日,這兩只基金成立以來虧損幅度均超過35%。
不少基民熱衷于挖掘“黑馬基金”。例如,2021年,多只基金因穩步向上的凈值曲線和較低的回撤吸引市場目光,這些基金被戲稱為“畫線派基金”。
以某行業景氣混合基金為例,該基金2020年收益率超過70%,2021年收益率更是超過80%,同時基金凈值回撤幅度較小。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資金開始大量涌入該基金。具體來看,截至2021年6月底,基金規模尚不足8億元。但到了2021年底,基金規模已高達122.98億元。在2022年的震蕩行情中,該基金虧損幅度超過20%。截至2023年3月底,該基金最新規模為108.24億元。
在基煜基金看來,爆款基金出現之時往往是市場處于高位、情緒火熱之際,此時發行基金往往伴隨著較高的風險。從基金操作的角度來看,較大的規模會限制基金經理操作的靈活性,影響超額收益的獲取。
“2020年,核心資產較為強勢,一些基金經理業績頗為出挑,在后續的發行中備受追捧。但是,近兩年市場風格較為極致,如果依然押注核心資產,業績會非常慘淡。”在滬上某基金研究員看來,任何基金的策略都是有容量限制的,尤其是“畫線派基金”往往持倉較為分散,重點持有中小市值公司,一旦基金規模過大,調倉將受掣肘。
“消失”的基金經理
投資者在買入基金產品時,大都是奔著基金經理去的。正如顧李,本是沖著基金經理前期亮眼的業績而來,但在買入后基金虧損不說,基金經理也換了人。
例如,2022年9月,上述某質量領先混合基金更換基金經理,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新的基金經理未能扭轉虧損局面。截至2023年4月20日,新的基金經理任職以來回報為虧損15.49%。
一些基金經理則是離開了老東家,選擇在新的天地大展身手,徒留下受傷的“孩子”。例如,2021年6月,某遠見價值混合基金正式成立,首募規模超過20億元。對于一家中小基金公司而言,這是不錯的發行成績。然而,該明星基金經理僅管理約1年即離職。從其最后去向看,加盟了知名私募。
上述明星基金經理找到了新的大平臺,卻留下了“爛攤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上述明星基金經理任職回報為虧損29.23%。該基金最新基金凈值在0.6元以下。
類似的情況并不是少數。某小公司旗下的明星基金經理曾憑借亮眼的短期業績,快速晉升為百億級基金經理。2021年,該基金經理發行新基金,首募規模超過20億元。2023年1月,該基金經理宣布離職,但其管理的新發基金任職回報為虧損15.09%。據悉,該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后已加入一家中型基金公司。
更有基金經理因為業績不佳被強行卸權。“剛得知公司關閉了我在泓德卓遠的交易決策權限,我很震驚!為什么?沒有交易決策權限,請問我還是基金經理嗎?增聘基金經理不需要和原有的基金經理討論嗎?這樣瞞天過海置持有人利益于何地?”2021年8月底,泓德基金前副總經理鄔傳雁發文道。
鄔傳雁提到的泓德卓遠在發行時一日售罄。從事件進展情況來看,雖然此后鄔傳雁與泓德基金達成和解,但今年2月,鄔傳雁離任了基金經理。泓德卓遠最新凈值也只有0.6元多。
追星須謹慎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近兩年網紅基金的表現給基民上了一課——盲目追逐網紅基金存在較大的風險。
對于基金公司而言,一方面,應當有逆向布局思路,不應在市場高點時密集發行新基金,迎合市場短期熱點;另一方面,不應進行“造星”運動,每位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都有其邊界,一旦規模超過策略容量,應當及時限購。
“很多業績不佳的基金如果更換基金經理,應當給投資者一個交代。有的更換基金經理可能是為了后續將業績做好,有的也可能是基金經理撂挑子或是被強行卸權,投資者應當享有知情權。”有人士表示。
去年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堅決糾正基金經理明星化、產品營銷娛樂化、基民投資粉絲化等不良風氣。引導基金管理人與基金銷售機構牢固樹立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的營銷理念,強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踐行“逆向銷售”,積極拓展持續營銷,創新投資者陪伴方式,加大投資者保護力度。
“從數據來看,中國公募基金的整體回報是很出色的,比很多成熟市場都優秀,長線持有基金都是掙錢的。”在富達基金總經理黃小薏看來,好的基金產品能夠做到讓基民不再為擇時而擔憂。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