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8月28日電(記者 王媛媛 劉玉龍)8月28日,A股三大股指集體高開,滬指、深成指、創業板指開盤集體漲超5%,截至收盤,A股近3500股上漲,滬深兩市成交額合計超1.1萬億元,較上一交易日放量超3600億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8月27日晚間,以印花稅減半為開路先鋒,優化IPO、再融資監管,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調降融資保證金比例等利好政策接踵而至。官方連發四份公告,分別在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等方面給予“真金白銀”的政策支持,以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在機構看來,本次政策“四箭齊發”,監管層支持A股、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態度堅決。更重要的是,未來將會有更多活躍資本市場的一攬子政策出臺。
機構:“四箭齊發”只是開始?更多政策值得期待
綜合多家機構觀點,業內人士認為,本次政策“四箭齊發”后,一系列綜合政策措施有望繼續出臺,將形成活躍資本市場的合力。
繼7月24日政治局會議提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以來,監管部門在投資端、交易端、融資端綜合施策。8月18日,證監會召開答記者問會議后,確定“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25條具體措施,包括降低證券交易經手費;研究適當延長A股市場、交易所債券市場交易時間;加快投資端改革,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將加強跨部委溝通協同,加大各類中長期資金引入力度,提高權益投資比例;始終堅持科學合理保持IPO、再融資常態化;現階段實行T+0交易的時機不成熟;進一步優化股份回購制度,放寬相關回購條件,支持上市公司開展股份回購;將持續暢通企業境外上市渠道;全力做好房地產、城投等重點領域風險防控;支持香港市場發展,統籌提升A股、港股活躍度。
中信建投證券非銀金融與前瞻研究首席分析師趙然稱,若將8月18日的政策舉措整合來看,分別可以劃分為:融資端——服務科創企業、統籌融資節奏、支持并購重組;優化上市公司回購、分紅、減持等。交易端——降低基礎設施費用、優化程序交易監管、延長交易時間或“100+1”制度等;適度放寬兩融保證金比例等。投資端——大力發展權益基金、發展指數基金、增量資金入市等;鼓勵券商衍生品業務創新,適度放寬風險指標等。其他——引導長期資金長期入市,提升上市公司治理,優化內地與香港互聯互通等。剔除已經發布的內容來看,監管部門工具箱依然十分充足,后續可重點期待鼓勵券商新業務創新、大力發展權益投資、并購重組等方向的催化。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果認為,政策信號意義明顯,監管層支持A股、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態度堅決。當前市場處于政策密集落地期,政策明顯超出市場預期,市場短期信心有望獲得明顯提振。重申當前處于市場底部,政策明朗,建議逢低布局。
西部證券表示,本輪“政策加碼”邏輯需要站在自上而下的角度統籌評估,預計后續政策子彈袋仍有余量。不論是前期調降基金管理費、調降交易經手費還是本次調降印花稅,其影響不能站在單一事件角度孤立評估,背后的核心邏輯是蛋糕在金融機構、投資者及企業間的重新切分。后續“活躍資本市場”相關政策依然值得期待。
附:機構詳細解讀政策面“四箭齊發”
印花稅減半政策落地
市場對于降印花稅的相關政策期待已久。時隔十五年,證券交易印花稅迎來調降。27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印發的《關于減半征收證券交易印花稅的公告》提出,自2023年8月28日起,證券交易印花稅實施減半征收,以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
目前我國A股證券交易費用主要包括過戶費、經手費、證管費、印花稅、券商凈傭金等,其中過戶費、經手費、證管費雙向收取,合計約0.0641‰(滬深兩市,北交所約為0.155‰);券商交易傭金約0.24‰(2022年行業凈傭金率,同為雙向收取);印花稅則是向賣方單邊征收,此前稅率為1‰,自8月28日起將減半征收,為0.5‰。
國泰君安研報指出,2022年印花稅是證券市場交易成本的主要部分,占比達62%。在近期經手費等調整的基礎下,本次降印花稅后交易成本顯著降低。以2022年為參考,印花稅調整可以向市場讓利約1380億元。從調降后市場主要指數表現來看,大盤指數多有明顯上行,印花稅下降對市場情緒提振效果明顯。板塊上,歷次印花稅下調后非銀和彈性板塊領漲。
東吳證券指出,從中期來看,降低印花稅釋放了兩大信號:一、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二、讓投資者意識到市場的呼聲產生了效果,體現政策端對股市的關切。因此調降印花稅率往往只是穩定市場的開始,待提振資本市場政策“組合拳”的進一步推出,政策的累計效應才會逐步開始顯現。
華泰證券表示,印花稅調降顯著降低投資成本,有望激活市場,歷史6次調降,券商板塊具備顯著超額收益。1990年以來,我國印花稅經歷9次調整,其中6次為調降、3次為調增。從調降后市場主要指數表現來看,大盤指數多有明顯上行,表明印花稅下降對市場情緒提振效果明顯。且主要指數上行+讓利激活市場,券商經紀及投資業務等直接受益,因此歷次調降后,券商板塊也有較為明顯的上行趨勢,并且多數走出超額行情,看好券商板塊的持續修復。
國聯證券表示,短期在政策提振情緒下珍惜普漲、高勝率行情。寬基指數在過去4次中t+90區間平均漲跌幅為負,但考慮到本次政策多點齊發,且不乏嚴格限制減持等影響深遠的政策,疊加當前政策底和市場底或已先后到來,對于未來行情的演繹并不悲觀。行業方面,短期重點關注非銀、尤其是券商行情。
調降融資保證金比例
除了下調證券交易印花稅,27日,證監會連發三條公告,其中一條是調降融資保證金比例,支持適度融資需求。
文中提出,三大交易所將投資者融資買入證券時的融資保證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此調整將自2023年9月8日收市后實施。
“融資融券是投資者投資股票的重要杠桿來源。”國泰君安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師方奕表示,投資者在保證金金額一定的情況下,保證金比例越低,投資者向證券公司融資的規模就越大,杠桿效應就越顯著。
東吳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胡翔認為,適度調整保證金比例不會影響兩融業務低風險的本質。此外,當前兩融規模僅僅相當于2019年以來歷史峰值的50%,隨著市場的企穩,這個增量效應可能更為明顯。
國泰君安稱,證監會首次以調降融資保證金比例作為活躍資本市場措施,政策措施超預期,同步彰顯政策提振資本市場決心。融資保證金比例的放寬,能夠放大融資買入交易杠桿,更好滿足融資買入需求,融資交易情緒有望提振。參照歷史經驗,融資保證金比例調整政策效果明顯,隨著融資保證金比例調降政策落地,兩融資金加速入場,市場有望底部反彈。當下應抓住政策窗口期,積極做多“投資端”改革。
西部證券認為,融資保證金比例降至80%,將極大的提振市場交易活躍度。截至8月24日,滬深兩市融資余額占股票市值的2.2%,低于14-15年的高點4.7%,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放開融資保證金比例將起到活躍市場的作用,預計后續轉融資費率也將調整,整體上是為市場注入杠桿資金,利好頭部券商。
規范股份減持行為
8月27日晚,證監會發布《證監會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的公告中指出: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凈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凈利潤30%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毓晒蓶|、實際控制人的一致行動人比照上述要求執行;上市公司披露為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第一大股東及其實際控制人比照上述要求執行。
申萬宏源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新規之下,不符合減持條件的公司(剔除房地產)共2203家,數量占比42.1%,市值29萬億元,占比35.5%。其中,機械設備、電子、醫藥等行業不符合減持條件的公司數量占比最高,銀行、電子、醫藥生物市值占比最高。申萬宏源預計,2016年以來實控人減持規模共4338億,模擬新的減持限制將使得2016年以來的歷史實控人減持減少18%。
東北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23年全部A股共減持3304億元,若按照目前的新規進行實施,則僅能減持2186.6億元,則能提供給市場“增量資金”1118億元。減持新規后影響最大的為以TMT為主的傳媒、計算機、電子等合計減持從1249億下降至895億。歷史經驗看,上市公司凈減持和市場表現基本呈正向關系,主要在于市場上漲下對于未來上漲空間有所壓縮,為維護收益則套現意愿較強。整體來看,減持新規的落地更多是在于引導市場的長期投資,而盡量避免在市場波動后部分上市企業高位套現,從而給予投資者更多的利益保障。
國泰君安研報表示,此前監管對減持行為的限制主要集中在減持的時間、規模、方式和信息披露方面,但對于能否減持限制較少。本次監管表態不僅意圖呵護市場投融資兩端的資金平衡,也為了保護投資者信心和利益。監管首次將融資行為與投資者回報結合起來。大股東與董監高作為內部人員,其不規范的減持會將資金轉移出公司,損害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與信心,而將分紅作為減持的前提正體現出監管維護投資者利益的積極態度。
階段性收緊IPO節奏
根據證監會27日發布的公告,此次,證監會還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其中包括,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對于金融行業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業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額再融資,實施預溝通機制;對于存在破發、破凈、經營業績持續虧損、財務性投資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資,適當限制其融資間隔、融資規模;嚴格執行融資間隔期要求;嚴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應當投向主營業務,此外,房地產上市公司再融資不受破發、破凈和虧損限制。
今年以來IPO節奏有所放緩,適當收緊IPO有助于實現一二級市場良性發展及動態平衡。7月24日證監會召開2023年系統年中工作座談會提出科學合理保持IPO、再融資常態化,統籌好一二級市場動態平衡。8月27日,證監會明確IPO方面階段性收緊節奏,再融資方面也持續收緊發行限制,并嚴格要求上市公司加強再融資資金募投管理,同時房地產上市公司再融資不再受破發、破凈和虧損限制,在支持資本市場同時充分考慮了地產行業現狀。
國海證券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今年共有210家企業成功IPO,合計募集資金2478.7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205家企業成功IPO募資3504.52億元,今年上市的公司平均體量明顯縮小。此外,截至7月31日,IPO上會企業有227家,過會率86.8%,相比去年同期308家上會的89.3%通過率有所降低。IPO收緊本質上是嚴格審核入口,篩選優質企業,防范不良企業涌入,以提高市場公信力,適當收緊IPO審核入口,更多給予優質企業發行上市的機會,借此助力二級市場呈現長期向上格局,有助于實現一二級市場良性發展、動態平衡。
東莞證券研報稱,截至8月27日,A股本年股權融資規模為9192億元,融資規模量大,對市場資金面造成一定壓力。在當前市場形勢下,證監會通過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和再融資節奏,有利于控制企業融資節奏,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
財信證券認為,2015-2022年,全部A股的股權融資年均次數為950家次、年均規模為16531.51億元,其中IPO年均次數為320家次,IPO年均規模為3167.84億元;增發年均次數為476家次,增發年均規模為9918.31億元,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功能明顯增強。但長期“重融資、輕投資”的政策傾向,也使得A股市場“抽水效應”明顯,投資者的體驗有待提升。證監會本次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將有效緩解A股IPO及再融資給二級市場帶來的壓力,緩解市場的“抽水效應”,促進市場穩健運行。
編輯:林鄭宏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