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事關衛生健康的現場會,在廣州花都召開了——
(資料圖)
8月29日下午,全省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現場會上,廣州花都、深圳羅湖、清遠英德等24個縣(市、區、鎮街)都有了一個新身份: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及建設單位。
接過沉甸甸的證書,24個縣(市、區、鎮街)的探索創新,將是廣東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提升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的實際行動。
縣域活則全省活,縣域興則全省興,醫療衛生領域亦是如此。
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高規格出臺《關于推進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深入實施新一輪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計劃”。
今年4月,省衛生健康委印發《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實施新一輪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提升五年(2023—2027年)行動計劃》,明確三大項16條具體措施,進一步推動衛生健康“強基層”。
種種現象說明,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正源源不斷下沉到基層。在實施“百千萬工程”中,將有更多好醫生來到“家門口”,讓更多人在“家門口”看好病。
舞動“龍頭”
“2022年英德縣域內住院率達90.8%,已連續7年超過85%,‘頭痛腦熱在鎮村解決、常見病多發病在市縣解決’的目標基本實現。”現場會上,清遠英德市副市長李巧玲不無自豪地說。
在許許多多的廣東縣城,人們的就醫選擇都已悄然發生變化。
“我不轉院了。手術,就留在縣醫院做。”三個月前,汕尾陸河,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阿瑩被告知要做心律轉復除顫器植入手術時,很果斷地作出選擇。
阿瑩的選擇,刷新了陸河縣人民醫院的“威水史”,因為這是醫院首次開展除顫器植入手術。術后,阿瑩心源性猝死發生的風險被有效減輕,生命從此多了一層保障。
有人心存困惑:這項手術難度高、風險大,一直不具備開展能力的縣級醫院,為什么突然就“行”了?
縣域醫療水平提升,關鍵在縣域龍頭醫院。陸河縣人民醫院的全新蛻變,與廣東省縣級公立醫院綜合能力提升項目,息息相關。
3年前,按照省衛生健康委部署,廣東省人民醫院對陸河縣人民醫院開展“組團式”幫扶,幫助后者練強“內功”,包括心內科在內的各科室綜合能力大幅提升。醫院新開通的介入導管室,試運行期間就成功搶救了6名急性心梗患者。
在廣東醫療強基層行動中,各級財政統籌投入612億元,“軟硬兼施”推進關鍵改革,通過改造建設189家縣級醫院等,加以三甲醫院“組團式”幫扶,推動基層醫療水平綜合提升。
陸河并非孤例,更多縣域龍頭醫院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韶關,南雄市人民醫院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幫扶下,相繼建成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救治、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等五大中心,其中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均已通過國家認證;
在河源,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對口幫扶龍川縣人民醫院,后者成為全市首家縣級三級綜合醫院,帶動龍川連續多年縣域住院率超過90%。
人們在“家門口”就醫,信心正在增強。
在新一輪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提升五年行動計劃中,“縣級公立醫院綜合能力提升項目”又被擺在了首位:到2027年底,不少于100家縣級公立醫院達到三級醫院服務能力水平。
最新公布的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及建設單位,同樣將目光對準縣域,將進一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等工作內容,有望形成一批經驗做法在全省復制推廣。
舞動龍頭,才能帶動龍尾。
醫共體“帶飛”
“懷集縣第二人民醫院”——肇慶市懷集縣冷坑鎮中心衛生院有了一塊新招牌。
之前,坐落于群山之中的冷坑鎮醫療資源薄弱,鎮衛生院老舊,居民感冒發燒大多找村醫。病情稍嚴重時,他們要驅車到23公里外的縣城,甚至趕往廣州、佛山等大城市就醫。
如今,冷坑鎮中心衛生院今非昔比:硬件完備,設施齊全;窗明幾凈,煥然一新。
在縣域醫共體建設帶動下,像冷坑鎮中心衛生院這樣的鄉鎮衛生院華麗變身。
醫共體有什么“魔力”?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朱宏曾用三個詞來形容這項制度:一盤棋、一家人、一本賬。
醫共體中,縣級“龍頭醫院”為總院,轄區內的鄉鎮衛生院為“分院”,統一掛牌;總院和分院逐步實現行政、人員、財務、質量、藥械、信息六個方面的統一管理,由縣級醫院帶動鄉鎮醫院發展,同時暢通轉診救治通道。
4年前,廣東全面鋪開縣域醫共體建設,目前已實現全省縣域醫共體70個縣(市、區)全覆蓋,縣域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與縣域醫共體建設同步推進的,還有47家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工程。
6年前,省委、省政府決定投入500億元,對縣、鎮、村三級醫療機構進行標準化建設,其中就包括將人口大縣的47家中心衛生院升級為縣級醫院水平。
“以前醫院病房少、患者多的時候只能在過道加床,設備完善的手術室也只有一間。”江門臺山市汶村鎮中心衛生院院長甄文龍說,升級建設后,衛生院加掛臺山市第四人民醫院,面積是舊院的6倍以上,手術室、病房等配置俱全。
脫胎換骨后的中心衛生院,診療能力上了新臺階。
現在,47家中心衛生院平均能夠治療近1400種病種、開展100余種手術和診療,分別較改造前提高67.8%、50.4%,本地及周邊群眾不必出遠門,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改革仍然在路上,優質醫療服務無止境。
廣東正在發力:未來5年,重點實施數字醫共體建設項目,加強基層醫療機構遠程醫療平臺建設,并在縣域醫共體內實現就診一碼通行、服務接續、一站式結算,讓基層群眾就醫更便利。
“好醫生”來了
看病救人,關鍵在于人才。基層對衛生健康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
廣東的三甲醫院組團式幫扶縣級醫院的改革,就是要將一批高水平專家和學科帶頭人輸送到基層。
骨科專家張晟在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工作時,曾下沉幫扶4年,出任茂名化州市人民醫院院長。“剛到時,我幾乎每天都泡在手術室里,一邊做手術,一邊手把手帶教,幫扶第一年骨科手術量是3000多臺,比2018年翻了一倍。”他說。
在下沉專家的接續幫扶下,化州市人民醫院各個亞專科的技術實力明顯提升,并成為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第一個基層試點醫院。
為推動更多專家下沉一線,省衛生健康委啟動實施“百名衛生首席專家下基層計劃”。
不同于三甲醫院組團式幫扶,百名衛生首席專家直接深入到強基層重點工程——升級建設后的47家中心衛生院。在這里,他們全職工作,建設1個特色專科,開展1項以上新業務、新技術,傳幫帶打造1個專科團隊,有效緩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數量不足、服務能力不強等矛盾。
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陳建平就是首批下基層專家之一。退休后,他扎根位于粵西山區的云浮市郁南縣第二人民醫院,“二次創業”再建了一個康復科。
7年間,陳建平跑遍了當地所有鄉鎮,走村入戶為村民看病,還每個鎮衛生院“把脈”確定康復特色發展方向。
現如今,郁南二院康復科能夠開展中醫藥康復適宜技術6類58項,年康復治療人次從2017年約1萬人發展至2022年4萬人,預計今年將破5萬,每年都上新臺階。
省衛生健康委統計顯示,在首席專家的幫助下,65.2%的中心衛生院建立了包括婦產科、中醫科、兒科、普外科、消化內科等特色專科,其中建立了2個以上特色專科的中心衛生院占39.1%;超過半數的首席專家開展了1項及以上的新技術。
今年,百名衛生首席專家下基層被再度納入新一輪提升計劃中,與三甲醫院“組團式”緊密型幫扶、執業醫師服務基層等項目一同,組成了新一輪的“萬名醫師下鄉”工程。
基層醫院在患者心中的地位逐漸提升。
更為可喜的是,廣東基層就醫愿景愈加清晰:不必出遠門,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卞德龍 陳伊純 吳少敏)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