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說起水稻種植,百里杜鵑黃泥鄉朝門村村民游新建感觸頗深,“以前賣米,要走幾十里山路到鄉場上去賣,一斤只能賣3塊左右,還經常賣不出去,自從村里的合作社將大米進行統一包裝銷售后,不用出門也不愁銷路,合作社的收購價比市場價還高出不少。”
以前,百里杜鵑管理區轄區各村(社區)黨組織領辦的集體經濟實體大多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村集體合作社自主發展產業、群眾參與務工、利益聯結分紅,看似把農戶組織起來了,實際上還是“各玩各的”,群眾成了“局外人”。
(資料圖)
百里杜鵑管理區黃泥鄉朝門村合作社組織群眾收割水稻。資料圖(楊品益 攝)
為積極發動群眾參與,百里杜鵑管理區鼓勵轄區各村(社區)黨組織領辦的集體經濟實體充分發揮服務功能,推動村黨組織領辦集體經濟實體的重心由原來“大包大攬”的“家長式”管理模式轉向“穿針引線”的“保姆式”服務模式。
“朝門村氣候濕潤,降水和日照充足,適宜水稻種植,但是長期以來本村種植主體多為散戶,產量低不說,銷路才是大問題。”黃泥鄉朝門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游永彬介紹,近年來,該村通過發揮黨組織領辦集體經濟實體的服務功能,由村集體合作社采取統購包銷的方式,帶動群眾規模種植生態大米。2022年種植生態大米1200余畝,產出大米50余萬公斤,實現村集體經濟積累38萬余元,帶動169戶群眾戶均增收4000余元。
百里杜鵑管理區鵬程街道聯合社農特產品展銷點 資料圖(黃松 攝)
如何實現群眾增收和村集體經濟壯大“雙贏”,百里杜鵑各村(社區)不斷謀劃“試新”,逐漸建立起群眾主產、村級主供、鄉級主銷“一條鏈”的生產經營模式,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全產業鏈條。通過基地示范、簽訂協議等方式,組織群眾開展訂單種植、規模飼養;村(社區)集體合作社結合自身產業發展實際,把工作重心放在組織群眾生產、產品加工和包裝上;各鄉(街道、管理區)統領建立鄉級聯合社、平臺公司等集體經濟實體,創新銷售模式,聚力打通銷售環節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各村(社區)組織起來“抱團發展”。
百里杜鵑金坡鄉煤洞場村臘肉加工廠
隨著群眾主產、村級主供、鄉級主銷“一條鏈”生產經營模式的推廣,越來越多的“服務型”集體經濟實體不斷涌現。在黃泥鄉小坡村和金坡鄉煤洞場村,村黨組織領辦集體經濟實體通過建設臘肉加工廠,向群眾認購出欄生豬,再進行統一宰殺、加工、包裝和銷售。2022年實現銷售額30萬余元、村集體經濟增加6萬余元,帶動60余戶群眾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鵬程街道合作聯社搭建起農戶和顧客“直通車”,通過顧客點單認購方式,將轄區群眾加工的冬蓀、天麻、臘排、豆干等農特產品進行銷售,2023年以來實現銷售額3.5萬元、凈利潤1.2萬元。
百里杜鵑管理區普底鄉平臺公司工作人員為購買農特產品的顧客“送貨上門”。 資料圖(劉雨莎攝)
單靠線下銷售的“單打獨斗”難以打開市場銷路,百里杜鵑把目光瞄向了“互聯網+”直播銷售,借助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以“線下+線上”的銷售模式多渠道提升農特產品銷售量。
“我們鄉級平臺公司通過采取線下實體店和線上‘短視頻+網絡直播’的銷售方式,幫助各村(社區)銷售農特產品,不過短短幾個月,取得的成果十分喜人。”從接觸“互聯網+”銷售到現在,百里杜鵑花間普底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高虎感觸頗深。
2022年7月至今,普底鄉通過借助新媒體平臺的聚集效應,實現農特產品銷售額達250萬余元、純利潤30萬余元,帶動該鄉各村增加經營性收入50萬余元,組織群眾規模化養殖生豬、黃牛300余頭,帶動128戶群眾戶均增收8000余元。
除此之外,為解決集體經濟實體電商人才短缺的問題,百里杜鵑通過積極整合全區人員、設備、場地等資源,開展“互聯網+”技能培訓。去年以來,共舉辦抖音直播、短視頻制作、電子商務等專業技能培訓2期,培訓人員64人,初步建立了一支既懂線上經營、又懂線下銷售的專業化團隊,有效助推黨組織領辦集體經濟實體向好向優發展。
監制:李 華
審核:萬 靜
編輯:汪 沙
通訊員:汪子人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