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安福路的晝與夜是兩種體感:白天鬧猛,走在路上隨時可能進入直播和照相機鏡頭;到晚上八九點,居民陸續出來遛彎聊天,小馬路回歸靜好。鬧猛與安靜的平衡,是安福路一直在探尋的自洽。近日,安福路網紅車位被取消的新聞引發各方關注,也引出更深層次討論:在本地居民、網紅商業混合的支馬路上,如何實現有效的融合治理?這,也是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南京西路商圈后街等網紅支馬路曾經或正在面對的問題。“小馬路能紅起來,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市場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引導人們找到一些有故事的街區。經營主體及消費者的熱情需要保護,但同時也需加以規范和引導。”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包亞明認為。市人大代表施政提出:“治理過程中需以規范管理作為托底,標明紅線,負面清單管理。合理范圍內進行有序疏導,兼顧商機活力以及居民日常生活,形成具有最大公約數效應的準則。”市人大代表、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王頡鳴認為,要善于呵護小馬路漸漸聚攏的人氣,“有序引導街區升級換代,化解居商矛盾,規范路人行為等,政府、市場找準各自定位,有效發揮作用”。
“管得好才敢放得開”“潮”“獨特迷人的混合氣質”……街頭游人這樣描摹網紅街區的吸引力。“這是一種兼具差異性和豐富性的生態,本地居民、外來游客、煙火日雜、網紅商業糅雜在一起。”輪胎汽配商鋪主王炳正在附近居住了28年,一語道破,“商鋪要生意喜歡人流,居民要生活不喜歡太吵,總要有人讓渡利益。”居商矛盾客觀存在。王頡鳴結合自身參與后街治理中歸結出思考:“人民的事情還是要用人民的方法解決。”譬如成立自治委員會,由商戶、居民以及相關政府部門代表組成,由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牽頭共商共議,“面對面自己聊,解決辦法層出不窮,總能商討出結果——有一處后街,從原來一天幾十個投訴,減少至每月一兩起投訴。”減少矛盾也體現在對業態的限制。王頡鳴說,后街以打造輕餐飲為主,政府曾出臺有關小餐飲備案的政策,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商戶在辦理營業執照方面的壓力。包亞明以他居住的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為例:“有時,網紅商業帶來的新業態也反哺了居民日常,要多凝聚類似的認知,向理性平和方向引導,最后形成人人受益的共識。”支馬路雖小,通勤功能不容小覷。譬如茂名北路,一處鏈接南京西路和威海路的交通要道,緊鄰地鐵站,同時也是限時步行街。行人漫步和車輛交通如何協調?施政這樣理解:“一座城市在每個時間段的打開方式應不同,既有注重效率的通勤,也有體現溫度的漫步,小馬路的功能切換與此對應。限時步行街不失為一種探索,考驗精細化管理,比如垃圾清運的時間是否調整,噪音怎么控制……政府只有管得好,才敢放得開。”
明確規則,保護熱情“有網紅大樓居民不敢開窗,生怕家中陳設入了鏡。”全國人大代表許忠說,這種擔憂指向路人游客的邊界感和自律自覺。專家們有這樣一種共識:在不違法、不沖擊公序良俗的底線上,應對游客有所包容,同時也要進行有序引導。“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條武康路、安福路。人們在此能夠感受到上海特色、歷史文化氛圍是樁好事。”包亞明說。王頡鳴說:“可以做一些倡導文明行為的標識,比如‘請小聲說話’等。擔心隱私的住戶,可以考慮將窗戶更換為單向玻璃等等。”對游客的包容,也是對人氣、商機和市場的保護。包亞明提出:精細化管理的要義之一是明確規則,應給予居民、商戶、游客確定性,“很難有一攬子完美的管理,但要有盡可能完善的規劃。”他以安福路停車問題為例,作為一個多元生活要素融合的街區,需要更科學的長遠規劃、通盤考量。小馬路上的外擺位也引來思考:坐在咖啡館外擺的小桌小椅上看街景,本身也不失為一道風景,是否可以明確管理依據,給予商鋪更大的安全感和確定性。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