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由中國食品報社和中國城鄉發展國際交流協會共同主辦,以“聚力特色產業,共建和美鄉村”為主題的2023中國城鄉發展論壇暨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年會6月30日在北京舉辦。
中國食品報社社長黃國勝在大會上發表了題為“以專業之力深入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主題演講。就鄉村產業振興提出三條建議。
一是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要“樹立大食物觀”。我們理解大食物觀的核心應該是多元化,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味、營養、健康和文化需求。我國有2800多個縣,即使每個縣只推一款土特產,也超過2800種。另有資料顯示,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共有1128家,這些企業中有651家從事食品尤其是農副產品加工。其中,真正做到了全國流通的品牌僅有郫縣豆瓣醬、大白兔、五芳齋等寥寥數十個。未來,還需要各方擰成一根繩,在“大食物觀”的指引下,加緊挖掘各地的土特產,以科技夯實產品品質,以創新塑造品牌形象,通過產品升級、包裝改良、品牌營銷等,培養土特產產品金字招牌,讓土產品“潮”起來,更好地走進千家萬戶。
二是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要加快農產品加工轉化。農產品加工業是構建鄉村產業鏈的核心,一頭連著農業、農村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城市和市民,溝通城鄉,亦工亦農,是體量最大、產業關聯度最高、農民受益面最廣的鄉村產業。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的多少,與產品附加值密切相關,與農民增收密切相關。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了72%,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為此,要緊扣鄉村全面振興目標,積極挖掘和推介全國各地農產品加工典型企業的好做法,讓更多企業汲取其好經驗,全力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加快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的綜合利用、循環利用。在這方面,中國食品報社將充分釋放多年積淀的專家資源,進一步搭建好服務平臺,加快產學研、技工貿融合發展,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融入鄉村、對接企業,為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
三是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要注重協同創新發展。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要形成合力,久久為功,常抓不懈。要統籌考慮市場需求和本地農業農村資源稟賦,把特色優勢食品農產品產業培育好、發展好,縱向貫通產加銷、橫向融合農文旅;要聯動各方,加快推進品牌的培育、孵化和推廣工作。例如,今年“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預制菜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邊連著消費者的舌尖,是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在一些地方,一道預制菜就能夠帶火一個村子,實現農產品訂單生產、訂單收購,鄉村特色產業就有了發展的基礎。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因地制宜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做大做強鄉村生態經濟,合理延伸生態產業鏈條,打造生態食品新品牌,全面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與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跨越。
黃國勝表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食品產業大有可為。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特色食品農產品產業不僅是鄉村經濟的支柱之一,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阜平的大棗、古田的銀耳,茂名的荔枝、延安的蘋果、大連的櫻桃、新會的陳皮等一大批土特產,都變成了鄉親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截至2022年底,全國新建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00個農業產業強鎮。窮鄉村變身“桃花源”,其背后是鄉村產業的振興,政策的利好,凝聚著相關企業的技術應用與商業智慧,蘊含著一系列可借鑒可推廣的理念和方法,要把鄉村產業振興典型案例中的好經驗和好做法總結好、傳播好,為今后一個時期的鄉村產業振興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黃國勝介紹,近年來,中國食品報社一直將助力鄉村振興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報社以食品產業為基,通過組建逾400位院士專家在內的中食智庫、組織編寫《農產品深加工典型企業案例》,啟動直播助農鄉村振興項目等,多角度宣傳和推廣農產品深加工典型企業在產業振興中的典型經驗與做法。
據了解,由中國食品報社牽頭主辦的直播助農鄉村振興項目6月27日已正式啟動,首站走進了著名的紅色革命老區——河北省阜平縣。此次直播活動聯合了直播達人在5個抖音賬號同步直播,在線關注人數累計超百萬人,相關食品銷量近兩萬單。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