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4月,臺灣地區防務部門發布消息稱,臺灣地區陸軍與海軍司令一職均有新的人事變動,其中,陸軍司令由原陸軍副司令鐘樹明擔任,5月1日正式履新。此前,鐘樹明因擔任“總統府侍衛”和憲兵指揮官而聞名。而“美軍協訓牽線要角”“蔡英文托付性命的男人”“前部長嚴德發的愛將”等標簽則透漏出其與美軍、蔡英文以及嚴德發等勢力的密切聯系,以及推動陸軍訓練改革的主張。本文擬對其進行深入分析,以便對臺灣陸軍接下來的主要建設方向進行評估。
關鍵詞:人物專題,臺灣陸軍,美軍,訓練改革,殺傷鏈
鐘樹明,中國臺灣地區(以下簡稱“臺灣”)陸軍二級上將,2023年5月1日就任陸軍司令。其于1964年出生于臺灣屏東縣,客家人,畢業于臺灣陸軍軍官學校75年班炮科,并先后在臺灣“國防大學”陸軍指揮參謀學院及戰爭學院等深造。
(資料圖片)
鐘樹明的職務經歷相對較為豐富,多次擔任指揮官,并在臺灣防務部門歷練多次,詳情如下圖所示:
圖1.鐘樹明任職經歷
根據上圖顯示,2017年至2020年3年中,鐘樹明經歷了5次職務輪換,體現出其歷任職務多而每段任期相當短暫的特殊性。據臺媒報道,鐘樹明這種特殊的經歷與其受到前臺灣“國防部長”嚴德發的重點培養有關(兩人具體關系見下文)。其次,鐘樹明多在作戰領域任職,作戰層級的歷練相當豐富,這也為其擔任陸軍司令一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悉,鐘樹明在早期的發展落后于其多數同班同學。從戰爭學院畢業后,其同班同學回部隊均位列上校,但唯獨鐘樹明僅是中校科長。其還是同班最后一位晉升少將。2014年,鐘樹明從其同學羅德民手中接任陸軍關渡指揮部指揮官,其同學羅德民、楊海明則分別擔任陸軍八軍團、六軍團參謀長,均發展得比鐘樹明快。但如今鐘樹明已位列二級上將,接任陸軍司令,掌握臺灣一個軍種的大權,可謂后發先至。
盡管鐘樹明在初入臺軍時發展較為緩慢,但其后續遇到了軍事生涯的伯樂,由此青云直上。據臺媒報道,2015年,鐘樹明接任臺灣“國防部”作戰及計劃參謀次長室(聯三)聯戰處長,方才開始嶄露頭角。其后的發展均得益于與嚴德發、蔡英文等臺灣高層的密切聯系。
圖2.鐘樹明重要人脈關系
鐘樹明與前臺灣“國防部長”嚴德發關系密切。據維基百科介紹,鐘樹明在軍中屬前部長嚴德發人馬。嚴德發就任參謀總長(2015年)一職后,開始重用鐘樹明。此外,在嚴德發擔任國防部長期間,鐘樹明曾擔任其首任部長辦公室主任。在臺媒相關報道中,均以鐘樹明“甚受國防部長嚴德發信任”“為前部長嚴德發的愛將”等形容兩人關系。
此外,鐘樹明亦深受民進黨賞識,與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同樣頗有交情。首先,鐘樹明為屏東人,與蔡英文是同鄉,而且兩人都有客家人的血脈。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鐘樹明曾擔任“總統府”侍衛長,臺媒甚至以“蔡英文托付性命的男人”形容鐘樹明。可見其深得蔡英文信任。2023年4月27日,蔡英文授階新任陸軍司令鐘樹明及海軍司令唐華時曾表示,期待鐘樹明帶領陸軍打造更堅實的防衛體系。
圖3.蔡英文(右)視導桃園市后備旅第二營教育召集訓練,陪同的陸軍司令鐘樹明(左)在旁解說
鐘樹明本身為炮科出身,畢業于臺灣陸軍軍官學校75年班炮科,且多次在作戰指揮等相關崗位歷練,對炮兵在作戰中的角色應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其擔任陸軍司令后就曾提出要建立炮兵殺傷鏈的倡議。2023年8月5日,在臺灣陸軍第三作戰區即將實施“重炮射擊”訓練之際,鐘樹明作為陸軍司令,赴訓練現場視察準備情況時表示,各級軍官須借鑒俄烏沖突的經驗,整合整個組織的力量,模擬戰場實況,結合防衛作戰進程進行訓練,希望能夠符合實戰需求;同時借訓練之機,驗證作戰區指控機制,整合情報鏈、指揮鏈,最終形成殺傷鏈,以達到“軍種聯合、兵種協同”的作戰目標。
“重炮射擊”是臺灣陸軍重要的年度例行訓練,各單位將派出多門火炮至海岸,對海上目標進行實彈射擊。臺灣陸軍第四作戰區去年8月實施“重炮射擊”操演時,共出動多達78門155毫米榴彈炮、6門120毫米迫擊炮。
圖4. 陸軍司令鐘樹明(右)視察第三作戰區重炮射擊準備情況
此外,2023年8月20日,鐘樹明在赴臺灣新竹地區視察新竹后備旅教育召集訓練時亦強調,應在“通信鏈”建立的指控基礎上,串連“情報鏈”和“指揮鏈”,并根據敵軍動態及時調整兵力部署,向上要求火力支援,建立精準的“殺傷鏈”,再通過完備的“后支力”助力作戰部隊完成任務。鐘樹明還提出,除了部隊資源外,還需整合臺灣民間資源與力量,實現全民作戰、全民防衛。其亦強調,需重視戰場情報準備,預先完成作戰地區分析與敵軍威脅評估,確保戰術行動合理可行。
鐘樹明素以“陸軍改革派”聞名,臺灣防務部門對鐘樹明的介紹是“秉持忠誠軍風,戮力推動各項兵力規劃、強化戰備整備及落實部隊訓練等工作”。在就任陸軍司令后,鐘樹明開始實施其改革創新計劃,除了執行強化后備戰力、恢復一年期兵役前期整備工作外,亦持續推動實戰化射擊、科學化訓練等項目。其提出的陸軍訓練改革計劃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檢討過去缺失、發掘現存問題”,即檢查現行訓練及測試考核的關鍵項目是否符合實際作戰需求,找出缺陷;第二階段“規劃未來愿景、擬定具體可行方案”,即針對新兵、駐(基)地、聯戰訓練及兵科教育等,研究擬定優化方案;第三階段“試行驗證、定期檢視執行成效”,即完成關于訓練目標、重要項目與測試、考核、評估標準的修訂。
據悉,鐘樹明能夠升任陸軍司令,主要有2個原因:一是曾任蔡英文的侍衛長,深受其信任;二是與美國關系密切,此前臺灣陸軍與美軍對接各項訓練合作,包括引進近身格斗的訓練方法等,均由鐘樹明負責。“美軍訓練陸軍牽線要角”是臺媒賦予鐘樹明的稱號,在升任陸軍司令后,鐘樹明更是被媒體預期將落實美方提出的訓練建議。
事實證明,鐘樹明在就任陸軍司令后,確實積極推進美軍訓練方式。據悉,臺灣陸軍特戰部隊曾與美方特戰部隊交流,借鑒和參考美軍特戰分遣隊的大小規模和訓練方式。美軍教官亦將美軍特戰分遣隊的實戰經驗傳授于臺灣陸軍的種子學員。因此,臺灣特戰指揮部近年在執行任務時,多以6人一組的特戰分遣隊型態出現。該6人小組由具備前管、前觀、爆破、狙擊、救護、通訊不同專長的士兵組成。在武裝配備上,6人分別按標準配備T91步槍及T75K3手槍,并依其角色差異配有不同的武器裝備,例如狙擊手需配備偽裝服、M108狙擊槍;爆破手則要配備可加裝T85彈發射器的長槍;救護手除了攜帶通訊裝備之外還要配備戰場急救救護包等等。
圖5. 陸軍特戰部隊近年多以“6人小組”為基本任務模塊,可視任務需要增派幾組執行。圖右三(站立者),為穿著偽裝服“吉利服”的狙擊手
2023年8月2日,鐘樹明于大漢營區視察“特戰核心職能示范”時指出,特戰部隊以“6人小組”訓練模式,培養各職務專業技能,建立小部隊獨立作戰能力,能夠有效發揮戰力。
綜合上述信息發現,鐘樹明除了擁有較為強大的人脈關系,自身專業能力亦不可小覷。其目前所擔任的職務使其掌控著臺灣陸軍的整體能力建設。根據其一貫主張及就任以來的作為分析,鐘樹明可能利用其與美國方面的密切聯系,陸續引進美軍訓練方式,推進臺灣陸軍訓練改革,并竭力提倡建立精準殺傷鏈,以提高臺灣陸軍作戰和防御能力。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