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剛吃完20分鐘,老人家就追問為什么不給她吃早餐……”近日,黎女士帶著本就患有抑郁焦慮癥的母親王女士求助精神康復門診,懷疑其母親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又稱老年癡呆癥)。
抑郁焦慮會引起阿爾茨海默病?9月21日是第29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讓我們隨專家一起了解這種被稱為“記憶的橡皮擦”的疾病,學會如何預防、治療。
六旬抑郁母親患癡呆癥

女兒照顧出現焦慮癥狀
黎女士介紹,她的母親王女士今年65歲,患有抑郁焦慮癥已有2年多。患病期間雖有服中西藥控制調理,但母親秉承“多吃藥無益”理念,時不時出現自行停藥的情況。最近,本就患有抑郁焦慮的母親出現一些記憶力退化的癥狀。
“例如早餐剛剛吃過不到20分鐘,就一直追問我是否吃早餐了,以及為什么不給她吃早餐……”黎女士說,發現母親有異樣后,她便上網搜集資料。可隨著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深入了解,擔心該病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她也出現失眠等焦慮癥狀,于是帶著母親來到廣州白云心理醫院,母女兩人雙雙求醫。
患者求醫
從異常情緒看出“端倪”
抑郁暴躁或是早期癥狀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根據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的預測,到2050年中國患者人數將達2700萬人。
“遺傳、β-淀粉樣蛋白生成和清除失衡、神經遞質異常,是導致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三大病因。”廣州白云心理醫院中醫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李利敏介紹,5%左右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都有遺傳傾向,一般一級親屬中有癡呆患者,其家屬比一般人群發病率高4.3倍。
據了解,雖然阿爾茨海默病已有年輕化趨勢,但隨著年齡越大,患病風險也越大。而該疾病早期癥狀表現為記憶力衰退、出現抑郁和暴躁等異常情緒、變得孤僻等,很容易被誤以為“人老了,容易忘事或性格變差”。
“若老年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他的認知功能減退合并抑郁焦慮情緒的可能性更大。”李利敏提醒,根據2020年柳葉刀委員會發布的《癡呆癥預防、干預和護理》報告,抑郁焦慮屬于12個可改變的潛在癡呆相關風險因素之一。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是預防患病的重要預防措施。
圖說:在功能磁共振的檢查下發現,抑郁焦慮的情緒會直接改變大腦的功能。
藥物和認知訓練可改善癥狀
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是關鍵
“中醫治療上,精神焦慮癥與阿爾茨海默病病位相似,要對不同患者進行辨證施治。”李利敏說,雖然阿爾茨海默病目前不可逆轉也無法終止,但藥物和科學的認知訓練可延緩病情發展過程,改善癥狀,維持或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早發現、早治療和早干預非常重要。
如何進行預防?對于老年人,李利敏建議應心胸開朗豁達,勿多慮抑郁;起居作息要有規律;保持飲食合理,不宜攝入過多的鹽和糖;戒煙、飲酒節制;堅持規律適當的體育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對大腦具有積極的保健作用。
對于老年人的家人,李利敏則建議應根據老人的個性、愛好等情況,鼓勵其多參加文娛活動,如打麻將、練書法、畫畫等,既陶冶情操,又鍛煉腦力,有助于老年人智力的保持及預防癡呆的發生。
關鍵詞: 抑郁焦慮癥 阿爾茨海默病 記憶力退化 老年人突然變得抑郁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