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欧美_日韩综合n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_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金融情報局網_中國金融門戶網站 讓金融財經離的更近

全球速遞!南越王博物院新展揭秘:實證“南海 I 號”最終從廣州港離岸

當前位置:金融情報局網_中國金融門戶網站 讓金融財經離的更近>資訊 > 國內 > 正文  2023-07-04 12:20:00 來源:金羊網

文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南越王宣

圖、視頻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賀全勝 麥宇恒


(資料圖片)

7 月 3 日," 從廣州出發——‘南海 I 號’與海上絲綢之路 " 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正式開幕。該展揭秘了 " 南海 I 號 " 曾經到過廣州、并最終從廣州港離岸的考古研究過程。

本次展覽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香港古物古跡辦事處、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博物館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

展覽涵蓋了國內 12 家文博單位的 400 余件 / 套文物,其中超過三分之二文物為首次展出。展覽將持續至 10 月 8 日。

破解 " 南海 I 號 " 離岸港口之謎

" 南海 I 號 " 沉船是迄今中國水下考古最為重要的發現,其沉沒地處在廣東通往南海海上交通的主航道上。自發現至今三十余年," 南海 I 號 " 發掘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仍有許多謎題尚待解開。

此前," 南海 I 號 " 沉船出水醬釉罐多被認作是福建泉州磁灶窯產品,也缺乏證據表明這艘船與廣州的關聯。南越國宮署遺址宋代地層出土的醬釉罐,成為了改寫這一結論的關鍵性發現。

" 近年,我們院在整理南越國宮署遺址宋代建筑基址資料時,確認宋代廣州公使酒庫的位置,其出土了大量戳有‘酒墱’‘醇酎’‘清香’等與酒有關的印文、印花醬釉罐,其器型、釉質釉色、胎質胎色、印文印花與‘南海 I 號’出水部分醬釉罐高度相似。"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長李灶新介紹,2021 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佛山市博物館、佛山市南海區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奇石窯和文頭嶺窯進行考古調查與搶救性發掘,同樣采集和清理出與 " 南海 I 號 " 高度一致的印文、印花醬釉罐標本,使研究取得了關鍵性進展。

" 有了標本材料,我們還要通過科學手段進一步去佐證。我們把采集到的有非常明確產地的醬釉罐材料、南越國宮署遺址的醬釉罐材料,以及從‘南海 I 號’挑選一些明確的醬釉罐標本材料,一起送到北京大學做科技檢測。"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肖達順介紹,檢測結果表明,三者的材料成分非常相似。

研究團隊采取多學科綜合研究方法,證實了 " 南海 I 號 " 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部分醬釉罐產自南海諸窯,這在 " 南海 I 號 " 的貨物構成和貿易航線研究中是一個重大發現,明確了 " 南海 I 號 " 來過廣州,并且最后從廣州離岸。

本次展覽依托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向觀眾構建了 " 南海 I 號 " 沉船上南海諸窯生產的 " 廣東罐 ",從訂制生產到消費使用,再到通過海洋貿易上船出洋,最后走向世界各地終端市場這一海上陶瓷之路的貿易歷史圖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出 " 南海 I 號 " 出土 " 淳熙十年 " 印文醬釉罐以及墨書 " 鄭盡金記直癸卯歲次 " 青白釉印花雙系罐均為首次與公眾見面。它們的發現,對推測 " 南海 I 號 " 的年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重構 " 南海 I 號 " 的航行路徑

本次展覽分為 " 南海 I 號 " 的困惑、" 南海 I 號 " 的旅程、廣州出發的密碼三大部分,在最新考古發掘資料及文獻研究基礎上還原 " 南海 I 號 " 的航行軌跡,再現南宋時期海洋活動的繁榮景象。

" 南海 I 號 " 上裝滿了金銀銅貨幣、黃金奢侈品、瓷器、鐵器、銅器、漆器等。本次展覽通過船上出土文物中蘊藏的豐富信息,重構 " 南海 I 號 " 的航行路徑:潮起兩浙 - 風華刺桐 - 揚帆廣州。

其中," 揚帆廣州 " 部分集中展示了一批遺址出土的宋代器物,通過關聯文物凸顯廣東陶瓷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揭示廣州海貿長盛不衰的密碼。

此外,本次展覽還加入了 " 綱首日記 "(根據文獻虛構)這一創新元素,通過船長的視角講述他們的經歷、所見所聞,與觀眾實現古今對話,給觀眾帶來更多沉浸式的觀展體驗與參與感。

南越王博物院研究部館員潘潔告訴記者,南宋時期,海上航船實際已有一個非常嚴密的組織結構,船長可能也會記錄船上的一些情況。目前,在 " 南海 I 號 " 上還沒有發現相關記錄的紙質材料,但到明清時期,船員已用 " 更路簿 " 或 " 海陸針經 " 來記載航線、當時天氣等情況," 于是,我們綜合了歷史文獻上的記載,虛構了這個‘綱首日記 "。"

串聯文化遺產講述 " 海絲 " 故事

" 從廣州出發——‘南海 I 號’與海上絲綢之路 " 凝聚了廣州、香港、澳門、深圳、惠州、佛山等多地文博單位的力量。策展團隊通過整合藏品資源,打造一場海絲文化盛宴。這是一次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考古研究合作的重要成果展示。

展覽利用實物和史料,將粵港澳三地的遺產點及相關歷史信息、故事進行有效串聯,通過價值挖掘強化文化遺產的關聯性,立體展示海上絲綢之路在大灣區留下的足跡。

展覽展出了大批香港九龍圣山遺址、香港大嶼山竹篙灣遺址、澳門圣保祿學院遺址出土、產自國內各窯口的瓷器。這些遺物是中國瓷器從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的實證材料。

本次展覽以歷史文化為紐帶,深挖粵港澳大灣區海絲文化內涵,提升灣區文化魅力,為讀懂嶺南、讀懂大灣區提供了新視角。

(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來源 | 羊城晚報 · 羊城派

責編 | 周欣怡

校對 | 彭繼業

關鍵詞: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