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向住戶了解情況
盛夏時節,雅安市雨城區青江街道漢碑路社區金鳳小區內,三角梅爬上花架,在陽光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小區的綠化帶內,各種花卉競相綻放,老人們坐在樹蔭下聊天,孩子們在各種健身器械上玩耍。小區住戶、79歲的何奎方看到記者前來,熱情地打著招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兩年,我們小區大變樣。”何奎方說,隨著道德評議會的成立,小區治理有方法更有理有據,小區的改變令人驚喜。
找準病根病灶
創新基層治理
金鳳小區是雨城區較早的公租房小區。小區有住房11棟33個單元797套,目前入住774戶1700余人,其中戶籍在轄區的僅97人,小區存在住戶物業繳費率低、人員流動性大、鄰里矛盾糾紛多、參與小區治理意愿不足等管理難題。
為加強公租房小區治理,漢碑路社區黨委把黨群服務中心建到居民家門口,以道德評議會為突破口,探索“黨建引領、兩方共治、三問三請、五社聯動”的“1235”治理模式,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探索出一條具有漢碑特色的黨建引領公租房小區治理新路徑。
“以前,這個小區出警率較高。”漢碑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燕說,由于小區居住的人員各種層面都有,小區環境臟亂差,鄰里之間都不說話,大家對小區的認同感非常低。
漢碑路社區直接將黨群服務中心搬進小區,并從轄區民警、聯包幫單位、居民黨員代表中選出5名兼職委員,組建道德評議會。在社區黨委領導下,道德評議會成員成為黨建政策宣講員、社區工作參議員、共建項目跟辦員、社情民意收集員,討論研究社區建設中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通過會商統籌各方力量,整合轄區資源,解決項目推進中的難點問題,促進項目落地落實。
通過組建志愿服務隊伍,積極挖掘“小區醫生”“小區教師”等資源,開展“我家有黨員”亮身份活動,推動小區治理由“一盤散沙”向“同心共治”轉變。
針對小區人員復雜、流動性大的突出問題,2名社區輔警+1名社區工作者進樓入戶,采取分樓包干制,對小區住戶開展人員信息全面排查,建立“一戶一冊”“一棟一卷”的“一本臺賬”,精準摸清小區家底、開具治理“菜單”,逐步打破戶籍所在地管理模式,為小區住戶提供更多政策宣傳、關心關愛、便民服務奠定信息基礎。
針對小區鄰里矛盾糾紛多的突出問題,堅持觸角前移,協調青江派出所,在小區設立“警民說事室”,隨時為老百姓“說理了事”。聯合青江派出所,每月在小區召開一次“警民說事會”,由社區責任民警、社區干部共同接待群眾,聽取群眾生活中的難事、愁事、煩心事,做好解答和調處工作,并向群眾通報轄區治安狀況,對群眾進行普法和安全防范知識宣傳。
經過治理,金鳳小區迎來了一次全新的變化。
鼓勵居民參與
增強認同感
為了構建和諧的鄰里關系,在道德評議會的幫助下,金鳳小區運用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決策請群眾參與、過程請群眾監督、效果請群眾評判的“三問三請”工作法,搭建社區、小區、樓棟三級協商議事平臺,實現“群眾的事情自己商量著辦”。
為讓居民認同感更足,小區通過院壩會、居民會、黨員會、入戶等形式,收集居民反映小區“飛線充電”安全隱患、不文明養犬行為、物業費收繳困難等問題52條。問題收集后,社區黨委第一時間啟動協商議事程序,將群眾反映問題按大小、難易、緩急和花銷多少分類梳理,逐一明確責任單位、研究解決辦法,形成群眾需求、協商內容、服務措施“三張清單”,推動小區治理由“供需錯位”向“精準服務”轉變。
金鳳小區養犬養貓住戶較多,綠化草坪受損、動物糞便污損地面等現象頻發,小區黨支部聯合物業,探索實施“愛犬俱樂部”特色項目,在小區設置寵物便紙自取箱8處,新增綠化帶805平方米,發放文明養犬倡議書230余份,教育引導居民文明飼養寵物。
在道德評議會的帶動下,小區創新建立民情懇談會制度,每月召集小區黨支部、住戶代表、物業公司和聯包幫單位等,對小區項目實施、問題解決質效進行面對面評判和反饋,并采取現場打分形式,數字化體現小區居民滿意度,吸引不少住戶主動參與到小區事務管理中來。2022年1月以來,小區民情懇談評議分值由65分提升至81分,居民對社區工作的認可度和對小區治理的滿意度得到大幅提升。
“今年,有幾戶居民找到我,想要把戶口遷到小區來。”劉燕說,這是對小區治理成效最大的認可。據了解,2022年,金鳳小區被評為省級基層治理示范小區。(張浠 記者 胡月)
關鍵詞:
質檢
推薦
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