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余位微信好友、128個微信群,居民習慣以"親,在嗎?"與社區民警顧曉芬開啟對話,而她只要醒著,都會秒回:"在,有什么需要?"據說她的微信"營業時間"是早6點至晚11點,這個很晚才"打烊"的"線上警務室"是顧曉芬為一萬多名居民排憂解難的重要渠道。
今年5月,顧曉芬家庭被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評為2023年度“全國最美家庭”。
居民們說,顧曉芬是一張行走的“地圖”,也是熟悉轄區環境的“浦江小靈通”。她在上海市公安局閔行分局浦錦路派出所擔任社區民警以來,負責的浦江頤城、頤城尚院、頤城晶寓三個居民小區報警類110警情近三年逐年下降10%,轄區內110警情總量七年間下降46%,矛盾化解率達到97%。
(資料圖片)
顧曉芬在工作中(上海市公安局閔行分局供圖)
有顆"不安分"的心,從警22年半路轉崗不留遺憾
7年前的顧曉芬還不是社區民警,但她加入了轄區的教育群、美食群、媽媽群等各種微信群,為了不在群內制造緊張氣氛,她不主動公開自己的職業身份,卻時刻關注著有誰遇到了問題或困難。
一次,媽媽群的李女士懷疑自家保姆有偷竊嫌疑,于是在群內求助。顧曉芬聯系李女士教她取證——安裝監控、在每張百元鈔票上做好標記。李女士采用了顧警官的方法,人贓并獲。她興奮地在群內回復,"太感謝顧警官了!"群友們才知道原來群內有位警察,紛紛前來添加微信。這就是顧曉芬的第一批社區微信好友。
"愛管閑事"讓顧曉芬深刻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干了15年內勤工作后,懷著一顆"不安分"的心,她決定去到一線,以一名社區民警的身份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轄區居民方先生幾年前發現私家車車胎被鐵釘扎破,物業卻給不了說法。而同樣遭遇的多位居民立刻組建了微信群共同"維權"。單個案例是偶發,多起案例就容易引發負面情緒。顧曉芬了解到情況后,主動申請入群。
顧曉芬在工作中(上海市公安局閔行分局供圖)
面對眾人質疑,顧曉芬先指導物業增設視頻設施彌補死角,再安排物業工作人員定期展開巡查。通過調查,發現部分裝修工人在停車庫搬運建筑垃圾時比較隨意,垃圾中可能有鐵釘掉落。顧曉芬提出,在小區出現裝修單元時,物業必須明確地面清理次數的要求,并建議增配吸鐵器。此后,她不斷監督推進,截至目前同類事件再未發生。
顧曉芬逐漸感覺到,凝聚共識、形成合力需要更大的"朋友圈",為此她建立了覆蓋所轄社區、企事業單位、相關政府部門的微信群。大家既是發現問題的主體,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環,形成了一個為居民解決實際難題的"平安聯盟"。
"小問題不解決,最后可能釀成大事故。"顧曉芬認為,聽得到、聽得進群眾"吐槽"是排查社區風險防患的第一步。因此,顧曉芬逐漸形成了"隨時發現、隨時報告、隨時流轉、隨時處置"的社區警務工作模式。
去年臺風天,一棟居民小區的外墻水泥大面積脫落,險些砸中路人。居民把這驚險一幕發到業主群,并配上"步步驚心,片片致命!"的評語。
在群里的顧曉芬當即攬活,承諾"管到底"。3小時后,她就協調物業將存在隱患的水泥全部揭掉,居民們紛紛叫好,原本吐槽的居民也給出了大拇指,"頭上的‘石頭’落了地,心里的石頭也落了地。"
人民事無小事,對群眾的事要"盯住不放"
"顧警官,我感覺好多了,不再想離開(世界)了。"在回訪抑郁癥患者羅先生時,顧曉芬忍不住濕了眼眶。不久前,一位居民朋友通過微信告訴她,鄰居羅先生最近和鄰居們屢屢發生矛盾,還揚言要帶著8歲孩子輕生。
獲知情況后,她趕緊聯系正在出差的羅太太,得知其無法立即返滬,便自行制定了"營救計劃"。她通過微信群"點兵點將",協調同一小區的熱心居民凌先生陪同就醫,并聯系羅先生摯友顧先生前來陪夜,并請羅先生的鄰居暫時照顧年幼的小朋友。在顧警官的帶領下,大家被鼓舞了,小區居民張老師表示愿意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居委會提供了志愿者服務的崗位,讓羅先生參與到社區事務中刷出"存在感",得知實情的鄰居也選擇了諒解羅先生……
顧曉芬在工作中(上海市公安局閔行分局供圖)
最終,一眾"微信好友"群策群力,不但阻止了一個生命的隕落,避免了一個家庭的殘缺,也為身在暗夜中的靈魂帶去了些許光亮。
2年前,居民們為濟陽路高架全線通車歡呼雀躍,但江樺路浦星公路口清晨的交通擁堵又讓大家心塞,顧曉芬很快通過各類生活微信群發現了不滿。
她抓緊上報,派出所會同交警支隊立即開展踏勘和分析,發現因江樺路浦康路口未設置紅綠燈裝置,導致南北方向的車輛爭相轉彎進入江樺路形成堵點。
據此,交警和屬地派出所積極應對,采取了早高峰加派警力疏導和調整路口信號燈等措施。顧曉芬請各大群主第一時間在群內通報進展,居民們紛紛為其點贊。
對于一切可能影響居民利益、社區平安的信息,顧曉芬都會"盯住不放"。這一顆為民初心感動了轄區居民群眾,而居民對她的衷心回報也深深地感動了顧曉芬。去年她生日那天,兩位居民不約而同把自己親手烘焙的生日蛋糕送到了派出所。隨蛋糕送來的還有一束向日葵,卡片上用娟秀的字體寫著"祝您心如花木,向陽而生"。
"手機里沒有顧民警的電話,就沒有安全感"
"群眾看公安,關鍵看破案。"顧曉芬認為,群眾利益無小事,作為居民的身邊人,要堅持把民生掛心上,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平安感受。
今年5月下旬,小區居民徐小姐反映,外賣小哥給她掛在門外的一份午餐不翼而飛了。經過梳理排摸,顧曉芬很快鎖定了嫌疑人。令徐小姐沒想到的是,社區民警不僅對小小的外賣失竊案如此上心,幫她找到了順手牽羊者,還教育督促對方進行了賠償。拿回的錢雖然只有22元,但收獲的安全感已經爆棚。
顧曉芬活躍在各類微信群。她在"媽媽群"巧妙取證,成功抓獲偷錢的保姆;在"團購群"第一時間發現非法兜售煙花爆竹的線索......令她自己都沒想到是,自己還能通過一個"投資群"成了兩位老人的"女兒"。
三年前,接到反詐預警的顧曉芬登門對黃阿婆進行勸阻。彼時,老太太正戴著老花眼鏡研究電腦上的K線圖,對民警的到來并不歡迎。
就在勸阻遇到困難之時,黃阿婆隨口的一句"你和我女兒一樣大",打動了顧曉芬,讓她堅定了必須拉回老太太的決心。
黃阿婆雖然滿腦子"生意經",但那些"門道"多是詐騙行業的"套話"。于是顧曉芬對已被"洗腦"的老太太"反洗腦",耐心剖析轄區真實案例中的相同點,分析詐騙話術的每一個圈套步驟,并聲情并茂講述了多位老人被騙的慘痛經歷,總算讓黃阿婆回了頭。
端午前夕,顧曉芬看望黃阿婆
隨著深入溝通,顧曉芬發現黃阿婆不差錢,但女兒不在身邊,缺了陪伴關懷,難免孤獨。顧曉芬帶她在小區打乒乓、跳廣場舞,幫助她融入社區,逢年過節還和居委干部一道上門慰問看望,主動為她承擔很多家務事。黃阿婆時常通過微信和她聊天,順帶反映下社區情況,而她總叮囑黃阿婆老兩口要保重身體。一來二往,她儼然成了老兩口的"編外家人"。
老太太換了新手機后,第一時間就是把"小顧民警"的電話號碼存好。老太太說:"手機里沒有顧民警的電話,就沒有安全感。"
2022年,顧曉芬所在的閔行分局成立以她名字命名的帶教工作室,她把自己的心得傳授給每一位徒弟:"社區民警的工作有時就像用一杯水救一場火,如何做到?答案就是,在它還是小火苗時就把它撲滅!"
相關報道關鍵詞:
質檢
推薦
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