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欧美_日韩综合n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_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質量監督網-關注品牌質量,聚焦時代發展!

網站首頁

質量監督網

農業大省四川 走好獨具特色的質量興農之路

當前位置:質量監督網 > 資訊 > 正文  2018-05-16 08:38:35 來源:四川日報

四川是農業大省,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走質量興農之路,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四川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農業質量,不僅僅是指農產品本身必須安全、健康、優質和附加值高、個性化強,還包括農業供給體系質量、農業結構布局質量、農業產業發展質量。四川如何走質量興農之路,就是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結構調整,優化空間布局,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具體而言,就是要圍繞“優、綠、特、強、新、實”六字經,抓住“調結構、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增綠色、建體系”十八個字推進質量興農。

調結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產品和區域結構優化。我省長期以來農業產業大而不強的重要原因是農業功能分區不突出、布局不盡合理、產業產品雷同現象比較突出。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為遵循,以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生產格局為原則,調整優化品質結構,擴大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調整優化區域結構,構建空間優化、布局合理、環境友好、生態穩定的現代農業主體功能區,促進現代農業產業成片成帶發展。

建基地,大力實施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行動。我省近年來雖然大力推進了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但普遍還存在基地和園區建設標準不高的問題。要進一步加快高標準農田和各類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努力建成全國優質糧油基地、全國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基地、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要依托新一輪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和現代農業示范市、縣及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加快建設規劃布局合理、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業園、科技園和農業產業示范基地,集中力量創建一批種養循環發展、設施裝備先進、產業深度融合、綜合效益顯著的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爭創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林業產業示范園區和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創新驅動發展示范縣。

創品牌,大力實施品牌創建行動。品牌就是競爭力,就是市場,就是效益,我省農產品品牌多而不響的問題仍很突出。要以提升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組織化生產為基礎,大力實施“川字號”知名品牌創建行動,進一步實施孵化、提升、創新、整合、信息等品牌建設“五大工程”,大力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強品牌企業。要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品牌服務體系,加強品牌保護監管,把“川字號”知名品牌鑄造成享譽和暢銷國內外市場的金字招牌。

搞加工,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壯大行動。我省農產品加工不足一直是制約農業產業競爭力和效益的薄弱環節。要加快發展農產品原產地初加工,支持就地就近建設商品化處理設施設備;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排頭兵”工程,培育一批百億級乃至千億級的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創建一批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推進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建成全國優質農產品加工基地,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經濟總量和綜合效益。

增綠色,大力推進農業綠色生態發展。注重生態功能、追求生態效益、確保生態安全是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必須把農業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上來。要建立農業綠色發展體系、構建農業全產業鏈綠色發展機制,健全農業綠色循環低碳生產制度、農業副產物資源化利用制度、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制度,在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要重塑種養循環新模式,大力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強化農業生態系統養護。

建體系,大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農業質量不僅體現在所生產的產品質量上,還體現在“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誰來生產”上,必須加快構建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面提升農業自身素質和競爭力。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就是要立足于比較優勢的發揮和各類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加快發展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產業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整合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要大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增強特色優勢農產品供給能力;要按照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的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