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在日前舉行的鶴壁脫貧攻堅第七次推進會中獲悉,2017年,該市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全市24個貧困村實現摘帽,3437戶、10746名貧困人口脫貧,脫貧人數為我省下達鶴壁市年度脫貧目標10600人的101.38%,貧困發生率降至1.8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貧困人口“兩不愁、四保障”總體實現,脫貧攻堅各項政策效應日益顯現,工作精準度、社會認同度、群眾滿意度明顯提高。
——強化幫扶,各項政策有序落實。按照“西部山區抓旅游扶貧、平原地區建衛星工廠、縣區鄉村有產業基地”的總體思路,鶴壁市出臺《產業扶持脫貧實施方案》,強力推進產業扶貧落地生根、增收見效。
目前,全市共建成產業扶貧基地127個,吸納5187名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輻射帶動2萬余名貧困群眾穩定增收;110余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0余家農業合作社與貧困戶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有效促進了貧困戶穩定增收。
其中,??h突出抓好特色種植養殖、加工業,建成產業扶貧基地48個,輻射帶動1300戶、4200名貧困群眾增收;淇縣整合各部門涉農資金及社會資金1.3億元,實現所有貧困村基礎設施項目全覆蓋、產業扶貧項目全覆蓋、貧困戶受益全覆蓋;山城區堅持小農業大作為,打造了晶金等6個種植業產業扶貧基地,流轉土地4000余畝,帶動貧困群眾實現增收。
——注重創新,脫貧成效持續擴大。鶴壁市緊盯重點難點問題,大膽創新方式方法,在助推脫貧攻堅的進程中形成諸多生動實踐。
創新實施健康扶貧“5+2”保障機制,構筑起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大病補充保險、貧困人口醫療補充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大病醫療救助5道防線,加強大病專項救治和慢性病簽約2項服務。
探索旅游扶貧新模式,堅持以旅游促發展、以旅游帶脫貧的造血式扶貧開發思路,初步形成“一群一帶”(南太行古村落群、沿淇河西部美麗鄉村示范帶)鄉村旅游格局,全市建成鄉村旅游產業扶貧基地19個,26個鄉村列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帶動7076名貧困群眾和30個貧困村實現雙脫貧。
創新金融扶貧工作機制,堅持“政府主導、行辦推動、金融聚力”,金融精準扶貧取得成效。2017年,該市發放扶貧小額信貸8318筆、共2.59億元,戶獲貸率達58.24%,居全省前列。
圍繞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當天的會議強調要做到“緊扣重點,精準施策”——要把產業扶貧和轉移就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堅持長期、中期、短期相結合,實現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轉移就業全覆蓋、有發展意愿的貧困人口產業幫扶全覆蓋;要不斷改進幫扶方法,把扶貧與扶志扶智、扶能扶業結合起來,形成自強自立、爭先脫貧的精神風貌;要強化精準幫扶,堅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分類施策,確保脫真貧、真脫貧。
質檢要聞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