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欧美_日韩综合n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_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質量監督網-關注品牌質量,聚焦時代發展!

網站首頁

質量監督網

在適應更高質量發展中深化流動性管理

當前位置:質量監督網 > 資訊 > 正文  2018-06-13 08:32:42 來源:上海證券報

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正面臨深度開放的新考驗。一方面,金融監管過程會在開放環境中推進,在公平中更趨規范,另一方面,外資商業銀行會倒逼本土商業銀行,壓縮因壟斷保護的不開放空間,跨機構、跨境和跨幣種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會變得更為頻繁。商業銀行唯有增強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和功能的包容性,既注意行為的拓展性,又注意行為選擇的合作性,不斷吸納市場中好的理念和方法,進而鑄造“主動學習”“善于合作”和“勇于糾錯”的市場品質。

經過40年改革開放,我國金融和經濟總量已分居全球第一和第二位。在此過程中,也積累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粗放、市場監管部門監管不夠等問題。這次銀保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正是基于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足與未來金融生態發展趨勢的需要而實施的一項基礎性建設措施。這表明,我國金融市場監管立足點已開始從偏重結果性監管轉向注重過程性監管,從被動實施分離分割式監管轉向主動形成整體關聯式監管,從習慣單一事件化監管轉向推動全局標準化監管變化,并從理念原則、機制制度、內容手段和過程要求上,全面細化管控內容。

作為《巴塞爾協議Ⅲ》支柱之一的資本充足率管理,其理論和實踐意義是以商業銀行資本管控為基石,約束其資產或負債總量,以控制最終風險。這種債務總杠桿水平的控制當然也是對流動性風險的控制。實踐中,商業銀行往往重前者輕后者,或以前者代替后者。而且,由于資本補充有限,常常通過人為做小或分化“分母”(加權風險資產)的方式,滿足資本充足率管理要求,形成加權風險資產反映或核算的不真實不客觀。比如把表內資產向表外轉移,將高風險權重資產調整為低風險權重資產,通過通道業務、返售買入業務、過橋業務和委托業務,實行資產負債表假象“瘦身”等。資產或負債的過程扭曲,致使商業銀行對流動性風險管理既缺乏動力又缺少壓力,在資產泡沫化趨勢下力量變異并放大粗放經營。

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粗放,還與其流動性不理性的自我創造密切相關,并為轉移、轉嫁和拖延提供手段、條件和可能。商業銀行在不同對象之間的資產騰挪,既為其流動性創造提供巨大空間,又為流動性風險轉移提供眾多可能,加上對央行流動性風險托底的心理依賴,形成了對流動性風險管理的輕視。

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及其結構是由資產或負債決定的。本來,隨著商業銀行資產或負債的快速增長以及體量增大,流動性風險管理的任務會更緊迫與更繁重。但是,當下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與資產或負債狀況并不協調。如果說,這在經濟高速增長背景下不可避免,那么在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則已難以延續,因為影響不協調的主要因素會發生變化。比如,隨著“僵尸企業”的市場出清,商業銀行長期積累的以流動性泛濫虛脫資產的市場空間將大為減少。再如,隨著“中國制造2025”產業發展政策的實施,金融資產與實體企業結合過程中,對流動性結構的匹配要求會更高更具體。又如,在金融生態更加開放情況下,商業銀行對流動性管理的水平高低,既決定其經營模式、盈利水平與競爭能力,又決定其生存環境、發展質量和市場地位,成為與發展戰略相關聯的必然體現。還有,建立打破剛性兌付的基礎性市場制度,會極大提升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市場敏感度及觸角。

關鍵是,市場對流動性風險監管會更為嚴格和規范。商業銀行不能不主動適應新的監管環境和要求,在“系統性、基礎性、動態性、具體性和開放性”上下功夫。

商業銀行管理流動性風險,既是一項戰略性管理任務,又是一種經營性管理手段,需要在處理負債與資產、業務對象與手段、常規運行與極端運行等關系上,用聯系和辯證思維的方法系統和全局謀劃,既注意流動性風險總量的理性控制,又注意流動性風險結構的持續優化,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并不斷創新方式方法,保證流動性運行過程與商業銀行業務變化的充分融合,協調流動性不同結構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約束與自我平衡,減少因資產或負債虛假、泡沫而可能形成的流動性游離或風險轉嫁現象。

從形式上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是一種支付風險,從實質上看,則是一種資源組合主要是與實體經濟資源組合的風險。因此,管控好流動性風險,最基礎的工作是回歸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通過兩者真實結合保證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有效。對此,需特別注意實體企業端債務反映與核算不客觀和不透明的問題,避免債務總量通過債務對象交織(不同銀行)、債務類別交替(貸款與債券)、債務區域交錯(國內與國外)的虛實, 以債務“單元”內容的真實,保證基礎堅實。

做好流動性風險的動態性管理,還要保證其結構優化。緊跟市場節奏、監管要求、客戶實際、業務特點和內部管理的變化,既考慮商業銀行業務模式、交易復雜程度和業務結構差異的實際,又考慮商業銀行之間交易方式、交易對手、交易不同時段及應急能力的現狀,還需考慮負債波動、資產抵押及不同程度的壓力測試等,動態應對和及時處置重點對象、關鍵環節和敏感領域的突出問題,形成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動態化力量與優勢,并促進和保障其結構不斷優化。

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產比例、流動性比例、流動性匹配率以及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等指標,是對商業銀行行為選擇具體化指引。因此,商業銀行要把流動性風險的識別、計量和監測,與具體的經營環節相聯系。要把落實“日間流動性風險管理”要求,穿透于經營的前、中、后臺業務,而不是單純的資金部門或業務。要把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應急計劃的運作,深嵌進商業銀行從總行到一線網點的工作機制中。建立起以流動性風險管理剛性約束為主線的經營格局和競爭體系。

金融開放是大趨勢,隨著市場類型和對象的快速豐富,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將面臨深度開放的新考驗。一方面,金融監管過程會在開放環境中推進,在公平中更趨規范,另一方面,外資商業銀行會倒逼本土商業銀行,壓縮因壟斷保護的不開放空間。因此,跨機構、跨境和跨幣種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會變得更為頻繁。商業銀行唯有增強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和功能的包容性,既注意自身行為的拓展性,培育解決困難問題的能力,又注意行為選擇的合作性,不斷吸納市場中好的理念和方法,方能在開放中鑄造“主動學習”“善于合作”和“勇于糾錯”的市場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