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欧美_日韩综合n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_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質量監督網-關注品牌質量,聚焦時代發展!

網站首頁

質量監督網

科技創新引領環境質量改善

當前位置:質量監督網 > 資訊 > 正文  2018-06-13 09:14:19 來源:大河網

大氣污染防治、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6月12日下午,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大氣污染控制首席專家郝吉明,請他暢談近年來大氣污染防治的成效、經驗及面臨的挑戰等。

郝吉明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近年來全國空氣質量明顯提升,大氣污染防治效果“杠杠的”。以空氣污染“重災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為例,PM10濃度均明顯下降,重污染天數顯著減少,其中京津冀從每年75天減少到28天,長三角從21天減少到3天。

郝吉明告訴記者,在大氣污染科學防治中,我們取得了許多有效共識:第一,進一步探明了秋冬季大氣污染的來源,即燃煤、工業生產、機動車,其中燃煤是首要來源,對PM2.5的貢獻率達30%~50%。第二,對重污染的成因有了一個共識,即排放強度大、氣象條件不利。顆粒物的污染和氣象不利條件相互作用,氣象條件不好會導致污染物的濃度升高,污染嚴重又使氣象條件進一步加劇。第三,污染物的成分也在發生明顯改變,從燒煤排放二氧化硫比較多,到現在硝酸鹽成為重要污染物。

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郝吉明認為,必須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去年兩會后,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加快推動大氣重污染攻關研究,在環保部的組織下,由高校、科學院和有關部門組成了聯合攻關小組,并與1500名優秀科學家組成了一個團隊,建立了一市一策的跟蹤研究計劃,通過科技攻關,專項研究成果建立了有效的銜接,增加了大氣污染防治的科技含量。

郝吉明說,雖然近年來大氣污染成效顯著,但目前我們仍面臨著嚴峻挑戰,PM2.5的治理任務依然任重道遠,空氣質量管理進入了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的深水區。另外,能源產業和交通結構調整對大氣污染的減排潛力有待釋放??梢哉f,我們的治理僅僅走出第一步,治理的對象越來越難,科技支撐力度亟待加大。

對于如何應對挑戰,郝吉明認為,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持續鞏固和深化大氣污染的成果,堅持目標導向不動搖,全面布局,科技引領,精準防控,跟蹤服務,嚴格監管。在治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老區”的基礎上,強化川豫平原等“新三區”的大氣污染防治。同時,努力優化能源產業和交通結構,實行全國煤炭總量控制,推動煤炭高效、清潔、集中利用。創新運輸組織,優化鐵路水路相結合的體系,進行柴油車操作的專項整治行動。針對石油、化工、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實施VOCs的減排行動。此外,加大科技支撐能力建設的力度,包括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國家的綜合整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