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一體化,是打破行政界限約束、促進要素自由流動下,地區分工協作形成合力的過程,是將區域作為一個整體,根據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區位條件差異性,進行分工配置有機協調的過程。我國在快速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階段中,長三角一體化促進集聚經濟和范圍經濟,實現了區域經濟總量的擴張,但仍面臨競爭與趨同、地區間差距擴大、資源環境惡化等挑戰。在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需要重新認識區域一體化,尋求一體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區域一體化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可以說,新時代的區域一體化應該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更高水平的一體化。
一體化促進分工協作,提升集聚發展高度強度以及價值鏈,帶動供給側新動能;一體化推動包容性發展,促進多層次就業和收入增長共享繁榮,帶來釋放內需潛力的新動能;一體化促進知識溢出和數據共享,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效率,助推更為強勁的創新發展新動能;一體化放大開放創新示范政策效應,促進整體國際競爭力提升,強化聯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帶動更高水平的開放新功能;一體化經濟-生態空間均衡和綠色健康發展,推動宜居環境構建和高端人才吸引,帶來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新動能。
高質量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新內涵
差異化一體化。一體化不是一樣化,各城市都模仿套用大規模工業化發展模式,不僅帶來城市間惡性競爭和產能過剩,更會使后發地區陷入“追趕者陷阱”?;谫Y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的因地制宜謀發展是各地區安身立命之本,差異化的分工協作是區域一體化的基礎,趨同則帶來同質競爭。
高效率一體化。區域資源要素合理流動配置和專業化分工帶來的集聚范圍效應,是推動一體化的合作紅利和核心動力。生產要素能夠不受管理邊界的制約,按照市場動力尋求最契合的發展土壤,推動資源要素在城市間形成最優的空間分布格局與分工組合狀態,形成一體化合力,實現“1+1>2”的資源要素產出效率最大化,提升整體競爭力,增強一體化的意愿。
可持續一體化。一體化的組織方式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階段、各主體接受程度等相適應。一體化范圍過小,規模集聚優勢得不到發揮;范圍過大,可能會因管理水平跟不上和認同度降低而使一體化走向終結。同時,城市群的一體化是不斷提高密度的過程,但是這個密度必須控制在資源環境可承載的范圍之內,突破資源環境極限會使區域本底發展條件惡化,一體化也就無從談起。
包容性一體化。一體化的終極目標是保持經濟的高效增長與持續發展,使更多區域、更多人民享受更充分的發展和更均衡的美好生活。因此需要兼顧效率與公平,通過實行各種政策來使各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平等化,包括生態品供給地區以及一些行政界別低、獲取公共資源照顧少的地區。
區域一體化的新格局新取向
城市群的一體化,遵循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以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經濟社會和自然保護空間以及城鄉組織的原則體現在經濟集中、社會公平和生態安全三個方面。
經濟集中。一體化的制度及空間規制安排,可以使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空間規避對資源環境破壞和人民生活健康影響的負外部性區位(生態敏感性地區),同時也能突破分割和距離的障礙,促進生產要素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合理選擇適宜的區位。為此需要政府打破行政分割,進行一體化的制度及空間規則安排。而規模集聚和專業化分工要求,則進一步引導工業化的經濟活動在城市區域的高密度高強度集聚,以不斷提高空間開發效率和投資回報率。
生態安全。保障生態安全,是一體化空間優化的重要導向。保護生態是政府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職責。按照生態重要性和敏感性確定生態紅線保護區,是保護自然開敞空間的最重要一步。城市群的重要生態功能體現在水源涵養、綠色碳匯、生物多樣性、災害規避等方面,同時需要規定重要生態功能區周邊相關區域的準入要求,以避免鄰避破壞和影響。
社會公平。包容性和可持續的一體化,不僅需要經濟集中和生態安全,還體現在社會公平及福利均衡方面,由此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共存。推動社會福利均衡是政府保障民生的任務。只有這樣,一體化協調機制和政策才能得到絕大多數地區的支持和擁護。這就需要強化有別于實現經濟一體化的政策行動,包括建立必要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確保所有人都獲得基本公共服務,促進設施聯通和流空間暢通,促進地方、全國、國際間貨物、服務、人員和思想的流通,建立必要的財政轉移支付和生態補償制度等。
區域一體化的內容架構及層級
區域一體化的內容架構具有較為明顯的層次性,按照從物質基礎到管理制度,將一體化的內容劃分為基礎設施、流空間、統一市場與功能分工、社會公平與福利均衡、制度安排五個層級。
第一層級:基礎設施的聯通?;A設施的聯通是區域一體化的突破口和重要基礎條件。完善的一體化基礎設施聯通格局,可以有效降低經濟距離和要素流動成本,為高效整合區域內資源、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一體化過程中,需要強化聯通性的基礎設施包括:高鐵、高速公路、機場、航道、國省干道及跨界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清水和尾水通道、大型污物處理設施、危廢品處置設施等環境基礎設施;電網、天然氣管道、油氣管道等能源基礎設施;流域防洪設施、區域性供水安全設施等水利基礎設施;光纜、移動通信等信息基礎設施,等等。
第二層級:流空間的暢通。在基礎設施聯通之上的,是暢通要素自由流動。只有要素能夠高效流動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密度提高、距離縮小,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區域一體化進程中,應建立跨區域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進一步推動人流、物流、資本流、信息流和資源流要素的自由流動。
第三層級:統一市場與功能分工。暢通的流空間構建必然要求打破行政束縛,逐步消除市場壁壘,構建一體化的市場命運共同體,并通過實現要素的高效、自由流動促進區域功能分工與協作,在顯著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給合作成員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統一市場包括金融資本市場、貿易網絡、信息平臺、科技創新體系、人才和勞動力平臺及市場管理體系等。功能分工,包括推動地區間實現產業間及產業內分工、保護(生態品)與開發(工業品)分工、城鎮與鄉村分工等,為一體化區域內居民生活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
第四層級:社會公平與福利均衡。功能分工客觀上會形成不同區域經濟增長及福利水平的差異,可能出現大城市優于小城市,城市優于鄉村。推進包容性區域一體化,既要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共享機制,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共享、促進文體交流合作、加大就業服務聯動、統籌社會保障和對接公共事務管理等,使各地市民之間的福利差距縮小,同時要通過現代化信息手段搭建跨區域的服務共享平臺,使異地市民與當地市民一樣享用別處的風景和好處。
第五層級:制度安排。科學穩定高效的制度安排,是可持續區域一體化的根本保障。這種制度安排,既包括基礎設施和流空間聯通制度,也包括打破行政界線構建統一市場的制度,還包括促進福利均衡的干預性制度等。一體化科學管理和制度設計,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架構,能夠有效發揮國家、省、市縣等多層級行政力量,也能夠形成市場和公眾廣泛參與一體化建設的磅礴力量。
質檢要聞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