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零售浪潮的席卷下,一向“高冷”的宜家再也坐不住了。當地時間周三,宜家集團宣布,計劃在未來兩年內裁減7500名員工,目的是為了改善組織架構,以更扁平化的形式提高內部溝通效率。如此的大手筆,堪稱這家瑞典家居巨頭史上最大規模的改革。不過,在線上線下日益融合的今天,宜家的追趕看起來已經有點落后了。
7500名員工,涵蓋公關、人力資源和行政等職位,占目前員工總數的約5%,是宜家下定決心舍棄的部分。“我們需要簡化自己的組織方式。在過去幾年內,我們以許多不同的方式進行了資源投資。坦率來說,在當前的公司組織中,有多個部分都存在著重復工作的現象。”宜家CEO杰斯珀·布羅丁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稱。
除舊迎新是宜家的目的。除了目前擁有的367家連鎖店,宜家在聲明中還表示,計劃在全球眾多城市新開30家小型門店,并投資物流配送和數字化,并預測未來兩年內將創造1.15萬個新工作崗位。
在風云變幻的消費市場,宜家曾經的態度是抗拒。2008年,電商業務首次被宜家提上議程,但在82歲的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看來,電商買賣會減少來店的客人,會導致宜家失去一些額外生意,因而駁回了運營電商的提議。就在同一年,天貓剛作為淘寶的一部分被推出。十年后,天貓“雙11”一天的交易額達到了2135億元人民幣。
宜家上一次大幅裁員,是十年前金融危機時。這次的“大手筆”于宜家,是無奈又必然的選擇。此起彼伏的新興消費觀念,吞噬著傳統的實體零售商。包括西爾斯百貨、梅西百貨等在內的大型百貨公司,陷入囹圄。10月22日,擁有120多年歷史的美國百貨公司——西爾斯集團正式申請破產。
雖然截至目前,宜家并未受到來自新零售較大的沖擊,但這個75歲高齡的家具巨人依然意識到了適時轉身的重要性。裁員只是轉身步驟中的一環,宜家集團目前正處在一個過渡期中,致力于改進其數字、交付及其他服務,并正在測試新模式的連鎖店。
曾經和電商互不“干擾”的宜家,在10月底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宜家中國將網購范圍擴展至149個城市。這個數字,恰是其20年前進入中國時設定的覆蓋范圍;11月1日,宜家將在中國的第二家提貨中心,改頭換面為體驗中心。這個占地面積僅有宜家普通賣場1/10的小店,象征著宜家“全新時代”的開始。
宜家最近的業績也預示著這艘大船“掉頭”的決心。宜家8月公布的2018財年報告顯示,本財年實現經營利潤30億歐元,同比減少了約15億歐元,部分原因就是發展全渠道業務、擴張零售網絡。
轉換觀念的同時,宜家也看到了新興市場的潛力。11月20日,宜家宣布,將在菲律賓建造目前為止最大的宜家門店,預計2020年開業,進駐地點位于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博彩區,那里每個綜合賭場度假村的價值都在10億美元左右。
質檢要聞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