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數字化轉型,截止日前,已有兩家民營銀行宣布將停辦現金收付業務,涉及柜面現金存取款、ATM機自助渠道等。
1月28日,中關村銀行公告稱,經向有關監管部門報備,該行將于4月1日起停辦現金收付業務,停辦渠道包括營業網點柜面和該行ATM機自助渠道。4月1日起,客戶可通過該行手機APP、營業網點辦理除現金收付以外的其他各類業務;確需現金服務的,客戶可通過該行轉賬至他行辦理,該行免收轉賬手續費。

而更早些時候,遼寧振興銀行也曾公告稱,經主管人民銀行批復,將于2022年3月1日起停辦柜面現金存取款、零錢兌換、殘損幣兌換、自助設備存取款等現金業務。
業內人士看來,在“一行一點”約束之下,民營銀行轉向線上或將倒逼其數字化轉型新路徑的誕生。
據悉,此前,監管曾多次強調,加強對互聯網平臺存款和異地存款的管理,地方性銀行不得跨區域展業。由此也刺激了民營銀行轉型動力,其中一大方向即是加大線上業務的投入,向互聯網銀行靠攏,以實現全國展業。
而據了解,截至日前,19家已開業運營的民營銀行中,僅4家允許異地展業,分別為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和億聯銀行,上述銀行均具有互聯網資質,而其余民營銀行則歸屬于地方監管部門管轄。
在此背景下,不少民營銀行正有意向互聯網銀行轉型。
此前,安徽省在發布的《關于印發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三地一區”建設行動方案的通知》就曾提出,支持新安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建設富有互聯網基因和生態圈的金融科技特色銀行。
分析指出,民營銀行發展將繼續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特征,部分銀行將會繼續沿著其比較優勢,依托股東資源和能力,以金融科技為抓手,繼續探索互聯網銀行的發展模式,成為局部市場的領先者。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也表示,未來民營銀行經營業務種類差異將更大,專注某個細分領域的民營銀行會越來越多,這些都會由市場、由銀行自身決定。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