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活動感覺收獲很大,專家們現場解了我們心中的不少困惑,讓我們能夠在接下來的一段沖刺時間內更好地陪伴孩子,幫助他們克服心理上的困難。”4月27日,“京晚眾議”推出“聚焦中高考——考前心理健康與調適”主題活動,市教育局、市精神衛生中心以及來自鎮江部分學校的心理專家與12位家長“議事員”面對面交流,現場“把脈問診”“開方送藥”。在聆聽了專家們的專業指導后,家長“議事員”深感“豁然開朗”。
中高考在即,面對如此重要的考驗以及家長、師長、親朋好友的期望,莘莘學子“壓力山大”,家長們也同樣經歷著考前的焦慮與緊張。作為“鎮報”全媒體播客中心的一個板塊,“京晚眾議”旨在廣泛收集民情民意,助推鎮江高質量發展,選擇議題緊扣市民關注熱點,全程現場直播。這一期網絡直播互動活動將話題聚焦眾多學子與家長關注的“中高考前心理健康與調適”主題。為使問題更具典型性、專家解答更有針對性,活動在準備階段便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意見,并邀請家長成為“議事員”。不少“家有考生”的家長積極報名。經過遴選,12名家長“議事員”應邀來到直播間。
活動現場,市心理學科帶頭人、兼職市心理教研員、市教育局基教處陳靜首先介紹了鎮江教育系統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情況。近年來,市教育局十分重視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工作,積極構建科學有效的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以師生、家長需求為導向,在全省率先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兩育”上發力,推進家校社協同共育,取得了不少成效。
“能夠感受到這位家長對孩子考不出理想成績的著急。孩子這種現象是我們心理學上提到的‘克拉克’現象,是指平時訓練水平高、成績好的運動員在比賽中屢屢失常的現象……”針對家長“議事員”以及考生們的關切,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張震,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法律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級心理咨詢師史瑞君,鎮江崇實女子中學黨委副書記、江蘇省心理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心理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夏春娣,鎮江市外國語學校心理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何慧穎分別就相關問題進行解答。專家們的現場解答既有理論高度,又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此次活動全程現場直播,在線上也引起了市民的廣泛關注。近兩個小時的直播時間,共有3.5萬余人次進入直播間。“這是一個非常有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的活動,衷心希望這樣的活動常舉辦,幫助到更多的家庭”“希望京晚眾議能夠在學校搞這樣面對面的交流活動,感覺專家們說得很有指導意義”……直播評論區內,觀眾們紛紛留言。也有家長在直播間線上詢問“這個直播能不能回放”。對于不方便上網觀看直播的家長也不用擔心,您可以掃描下方的二維碼,進行直播回看。
“感謝‘京晚眾議’為我們教育部門和家長之間搭建起溝通的平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是我們共同關注的,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同心、同向而行,才能事半功倍!”陳靜表示。(古瑾朱秋霞楊泠)
考生家長滿懷期待而來,眉頭舒展而去
中考、高考的腳步越來越近,一些考生和家長常被“同款”緊張、焦慮情緒困擾。考生如何才能專注投入復習,以最佳狀態迎接考試?家長要怎樣做好心理調節,助力孩子做好考前準備?
昨天,市教育局、市精神衛生中心以及來自鎮江部分學校的心理專家,走進鎮江日報社融媒體指揮中心,圍繞“聚焦中高考——考前心理健康與調適”主題,與12名考生家長面對面溝通交流,傾聽“考前煩心事”,剖析考前心理問題根源,幫助考生及家長抽身心理困擾旋渦,助力考生輕松應對考試。
考生、家長煩透心 專家傾囊相授指點迷津
U字形座位排列、拉家常式的交流方式、輕松舒適的交流氛圍……昨天的“京晚眾議”活動,互動感貫穿全場。面對教育專家和心理專家,家長“議事員”紛紛打開了話匣子。她們的提問,有的充滿了對考生家庭交流方式的疑惑,也有對親子溝通的“靈魂發問”。
“這段時間,孩子特別容易煩躁、發脾氣,我們家長看著也焦慮,怎么做可以讓孩子能情緒穩定不急躁?親子溝通如何避開‘雷區’?”初三家長巫曄的疑問,引來另外幾位家長的共鳴,紛紛你一言我一語加入討論。
“臨近高考,孩子壓力大,非常想考好,但模考不利,情緒低落,家長如何化解,讓他能正確面對高考。”“孩子平時學習都很好,但到考試的時候很緊張,導致考不到理想的成績,家長和孩子都很著急,不知道怎么去幫他調節。”“臨近高考,家長還該不該具體關心孩子的學習,比如問問‘最近數學有沒有限時練啊’‘英語單詞有沒有循環背啊’這樣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怎樣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又不讓孩子有壓力。”……
對于家長“議事員”普遍關注的話題,專家仔細傾聽,結合初三、高三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將獨到見解和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傾囊相授。
“中考、高考無疑是學生時代的一次重大轉折,但我們應該意識到它僅是人生的起點而不非終點。”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張震結合具體案例和數據,與現場各位家長分享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建議家長學會放松,及時排解負面的、消極的情緒,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給予外部和自我的激勵,多一份堅持,為過程而戰。
“我們一直都在圍繞著孩子討論如何‘給予’,但是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傾聽他們的‘需要’。”作為教育工作者,崇實女子中學黨委副書記夏春娣深知考生的心中所需。“我們能做到‘關心而不添亂’,‘關注而不施壓’,也是對孩子的支持和鼓勵。”夏春娣與家長“議事員”分享“不打擾”“不張揚”“不表白”的言行“三不”原則,緊接著又從家長角度提出,家長和孩子都要保持原有的正常生活節律,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感受,從而助力心態“維穩”。
活動結束后,家長將專家團團圍住 線上屢屢刷屏,網友紛紛點贊活動
此次選定的“聚焦中高考——考前心理健康與調適”主題,因正中家長需求,線上、線下的討論氣氛相當熱烈。
8:30不到,網絡直播室已經有家長在線“蹲守”,希望能第一時間與現場專家“云”交流。9:30,直播正式開始,關于考生及家長心理調適的話題一個接一個被拋出。臺上,專家認真傾聽,根據不同問題給出可行的解題思路;臺下,家長目不轉睛盯著專家,不時低下頭將“知識點”記錄在本。
線下,真情互動,線上,氣氛熱烈。在直播頁面,不少網友在線分享心情并與專家“零距離”互動。每一個解答結束后,都有網友在線發表切身感受:“要緩解孩子過度的焦慮,首先要從家長做起。”“專家的疏導很有指導作用,值得借鑒。”“此次專家都是具有許多‘實戰’經驗的心理專家,他們的建議既有理論高度,實用性也很強。”一時間,贊聲一片。
1小時40分鐘的活動在掌聲中落下帷幕。活動結束后,多名家長“議事員”意猶未盡,抓緊機會,對專家“圍追堵截”,想再多了解一些“心靈解綁”的良策。同時對此次活動表示充分肯定:“這次活動非常好,真的讓人豁然開朗”“這次直播回放的二維碼在哪里?我要推薦更多人看”……
通過與專家的溝通交流,家長“議事員”了解了緊張、焦慮情緒的根源和與孩子溝通的妙招,也對報社傾情搭建“京晚眾議”平臺表示感謝。初三學生家長酈丹軍因為工作原因無法抽身來到活動現場,但還是通過微信將想要請教的問題發到了活動現場,并得到解答。酈女士表示,感謝報社和各位工作人員為考生和家長提供這么好的平臺,給大家排憂解難。另一名家長則表示,希望報社能把“京晚眾議”這一品牌欄目繼續做下去,架起一座市民和職能部門之間的橋梁,為百姓發聲解難,通過促進每一個“小家”的和諧,最終推送鎮江這個“大家”的發展。
市心理學科帶頭人、兼職市心理教研員,市教育局基教處陳靜
“家庭和學校、社會同心同向而行,就能事半功倍”
市教育局十分重視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工作,近年來積極構建科學有效的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以師生、家長需求為導向,在全省率先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兩育”上發力,推進家校社協同共育,取得了不少成效。
2020年,市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要進課表,用專門時間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樹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識,學會理性面對挫折和困難。同時,市教育局每年將教師分成三個層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素養專項培訓,強化各校家長學校建設。
市教育局還開展心理援助公益服務活動、學生心理健康普測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2020年,市教育局精心挑選了80多名心理骨干教師建成市級心理援助公益團隊,上線微信小程序“潤心愛聆”。一方面給家長、學生自主學習、減壓放松提供平臺。另一方面,家長、學生可以直接撥打4008513885熱線訴說咨詢心理困擾或家教煩惱,也可以通過“潤心愛聆”小程序上的“電話和網絡”方式在線咨詢。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唯有不斷提升家長自己科學教養孩子的素養,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長大。
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張震
“左右情緒的并非僅有考試本身,而是我們對考試的態度和看法”
又是一年考試季,隨著中高考時間的臨近,莘莘學子面臨著人生一次轉折的考驗,在這個時間節點,考生會出現情緒上的波動和不穩定,少部分或有交流困難、抑郁、易怒等現象。如何讓孩子在這個特殊時期順利渡過,是家長、老師、學校乃至全社會需要關注的問題。
家長和考生可以進行積極的激勵和心理暗示。積極的暗示能強化信心,消除煩惱,通過良好自我激勵和暗示,能驅散憂郁,克服怯懦,激發信心。越是患得患失,就越會把事情搞砸,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瓦倫達效應”。要正確了解自己,客觀的自我評價是考生獲得應有結果的內在情緒穩定器。
良好的情緒和動機管控是取得成功的寶典之一,中高考的結果,不外乎取決于內在因素和外部影響兩大類,透過成就動因理論不難看出,就內因而言,能力、努力和身心健康十分重要,而諸如考試試題的難易程度、“運氣”等,則為考生所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基于這個理念,考生應重視努力和保持良好的心態。考前既需要一定緊張度又不可過度情緒緊張焦慮,這有利于考場發揮;理解情緒-動機效應知識是我們考生保持良好考試心態進而在應考時正常發揮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寶典。
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法律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級心理咨詢師史瑞君
“學習成績不穩定,需搞清因素對癥下藥”
孩子學習成績不穩定的因素比較多。可能有的學科孩子覺得相對比較容易,所以成績比較好,有的學科花了很多努力,成績還不是太好。這里面涉及幾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個因素,每一門學科的性質、特點都是不同的。比如數學這樣的課程,它的邏輯性要求比較高,在學習過程當中,如果前面有一部分內容理解得不透徹,還不是太懂的情況下,后續數學的學習,特別是一些公式、原理等等,就很難搞得懂了。這就像我們生活當中講到的吃夾生飯一樣。對這樣的學科,學生就必須把前面的基礎部分查漏補缺,找一找是不是存在“夾生飯”的地方。把前面的一些查漏補缺的內容搞清楚以后,再學后面,循序漸進地學,才能把這門課程學好。而像英語、語文這些學科,除了要不斷加強記憶、不斷重復之外,還要從語義上加深理解,加深印象,這樣才能學得好。
第二個因素,就是努力的過程有沒有問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有的學科如果不能合理利用一些心理學的規律和方法的話,努力的效果會適得其反。在心理學的學習過程當中有一個結論,就是當我們對已經學會的知識進行復習,加深理解,再復習,產生過度的學、重復的學時,此時重復學習的比例不能超過150%。如果超過了這個比例,說不定學習效果會更差。
第三個因素,就是在學習過程當中,學生自身內在的標準是否存在問題。其實有好多學生,在學習中自身努力的程度還沒有到位,但他自己認為已經很到位了。這個問題就涉及學生自身內在標準偏低的問題。所以在學習過程當中,一定要回頭看一看,對有些重點的知識點,加強回憶,適當復習。即使好多原理你自己認為搞明白了,而且知識也掌握了,也要有適當重復,才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提高。
鎮江崇實女子中學黨委副書記,江蘇省心理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心理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夏春娣
“家長要關心而不添亂,關注而不施壓”
考生心里很急,想要抓緊時間復習,可就是靜不下心來,這其實還是高考前的焦慮情緒影響了學習狀態,而這份情緒正是考生想自己能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我想給幾點建議:
一是“看見”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有焦慮情緒。面對這么重要的考試,每個人都會焦慮,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我們需要做的是將這份焦慮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二是當自己靜不下心來,就先給自己5-10分鐘休息調整一下,允許自己聽聽歌,運動運動,或者發呆、胡思亂想,讓自己頭腦輕松起來。然后再集中注意力開始學習。三是制訂學習計劃,每一個時間段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可以達成的目標,并及時檢驗和反饋自己執行計劃、達成目標的情況。四是體驗成就感。每當自己完成一個學習任務,或做對一道難題時,給自己肯定和鼓勵。五是還可以采用多種放松的方法進行放松訓練,可以進行想象高考放松,讓自己能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即將到來的高考。
家長要能做到“關心而不添亂”“關注而不施壓”,可以用“三不原則”指導家長的言行:“不打擾”“不張揚”“不表白”。他學習的時候,不打擾。他玩的時候,不張揚,不過激反應,只輕輕說“好了嗎”。他情緒不好的時候,不要說太多肺腑之言,就問問“有什么可以幫到你”。越是著急的話,越是在意的事,越是“不表白”。
在這個特殊的階段,家長和孩子都要保持原有的正常的生活節律,不要刻意地去打破。特別是家長,該工作還是認真工作,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高考,允許自己和孩子出現一些情緒,同時能面對和處理。
鎮江市外國語學校心理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何慧穎
“覺察有情緒,就表達出來,而不是表現出來”
中、高考,考的不僅是孩子,也是家庭。家庭有期待,有目標,有行動,有比如擔心和焦慮等負面情緒,是十分正常和普遍的。家長不用刻意表現,也不用藏著掖著,覺察有情緒,就“表達出來”,而不是“表現出來”。比如,“我們最后一個月了,有些緊張、擔心、害怕,這一個月撐過去,相信我們會更好。”可以在孩子面前提跟“沖刺”有關的話題,但是只能三次以內。說多了,就是有用的廢話。
如果不善于語言表達的,就默默做事好了。比如每天一碗湯送給孩子,見到孩子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問,等孩子喝完湯轉身就走。還有什么語言能比這一碗湯還會表達?
調節情緒的方法有很多,總結一些實用的:1.經常做自己喜歡事。不擅長不喜歡的別挑戰。2.呼吸放松訓練,可以在情緒要爆發的時候,從一數到五,再從五數到一。如果不管用,再來一輪。3.冥想體驗。可以“一念抵萬念”。4.女性家長多聊天,男性家長多運動。5.回避引發焦慮、擔心的事、人、物,保護和安慰好自己。6.書寫。7.對著一瓶水發泄,可以嘮叨、罵、打、扔,然后扔掉或者倒掉。核心原則是:樹立自信,積極自我暗示。這些方法都不起作用,可以考慮接受心理咨詢。(古瑾 朱秋霞 楊泠)攝影 馬鎮丹
掃描二維碼觀看現場視頻回放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