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春風相伴,春游正當時。由恒順集團建設的國內首個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國家工業遺產”為一體的國家4A旅游景區——中國醋文化博物館,可謂迎來“春游”高峰。今年1月,中國醋文化博物館就接待游客近2萬人次,實現新年開門紅。僅春節期間就較往年同比增長752%,反超疫情前同期水平。近期,該館預告推出的醋博三八女神節精彩活動更是引來廣大市民網友圍觀。
近年來,中國醋博始終致力于弘揚傳統文化、科普傳統食醋制造技藝及現場展示傳統釀造生產過程,先后被評為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江蘇省工業旅游示范基地”、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江蘇省“中小學生科普教育基地”等。如今以“醋”為媒,非遺創新活動有聲有色,“文旅+研學”新業態不斷呈現。
以“醋”為媒,非遺創新活動有色有聲
1840年,丹徒人朱兆懷創立了“朱恒順糟坊”,本意為經營黃酒,卻在研制酒的過程中,摸索出了獨特的香醋釀造技藝,這項獨特的“恒順固態分層發酵技藝”被列入了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年來,中國醋文化博物館利用各類非遺創新活動不斷為百年老廠注入活力。中國醋文化博物館向社會科普和傳播鎮江香醋釀造技藝與文化,收集了非遺核心物質如舊執照、商標印章、手稿原件、傳統制醋工具、老廠門等,將物件展陳,并以博物館醋坊、酒海、醬園為基礎,分別建成恒順“喬貴清大師制醋工作室”“趙和云大師制酒工作室”“周良洪大師制醬工作室”,展示的作品均由傳承人親手打造。
目前,這些非遺工作室已成為科普釀造技藝、授徒傳藝開展傳習活動的重要基地,“釀造大師”們定期在工作室從香醋風味、質量、工藝等多方面進行教學和講演,已形成常態化的“大師學堂”,師徒在醋坊內對游客進行展示展演,并將VR技術、3D、UI技術運用于非遺作品、非遺制作工藝中,用數字化傳承發展非遺,讓現代人更多了解非遺、熱愛非遺,同時增強非遺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體驗感、愉悅感,吸引更多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文旅+研學”,新業態優勢不斷彰顯
在接待游客的同時,中國醋文化博物館不斷創新科普形式,多渠道發力,與多所大專院校建立合作機制,目前博物館已是江蘇大學“MPAcc實踐基地”、河海大學商學院共建單位等,2021年,中國醋文化博物館接待的學生人數就達兩萬余人次。2020年首次將沉浸式表演引入工業展館,與上海戲劇學院合作打造沉浸式話劇《壇中釀山河》,讓游客和演員在現場融為一體,帶來全新的體驗。
為更好向公眾科普鎮江香醋的釀制技藝,發揮國家工業遺產的積極作用,經過深入開發挖掘,醋博打造恒順“小百花”課堂項目以及青少年科普研學游《恒順非遺小課堂》。目前,《恒順非遺小課堂》已吸納2000多名學員,基地設有近千平的課堂場地,以中小學生為核心人群,通過授課、實驗、游戲等多方面形式加深青少年對非遺的認知;“小百花”研學課堂以點及面,讓廣大青少年走進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工業廠區,了解中國傳統釀造工業發展的歷程。一年時間,“小百花”課堂已走進校園20余次,服務了鎮江十幾所中小學校的三千多名學生。
除持續開展線上科普與宣傳外,中國醋博還將節慶活動搬到了“云”上。如獨具創新地組織在全省13個地級市線上線下同步“打醋、打醬油”民俗科普旅游活動,在全省13地市都選擇型設置有代表性的科普體驗區與打醬油互動區,借力云端讓”醋香“傳統文化香飄更遠。(通訊員 李紅 黃燕 王娜 記者 譚藝婷)圖片為資料圖片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