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世界有那么多人,每一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基因編碼,那就是DNA。一切隱匿、狡詐、抵賴,看似高明的偽裝在DNA面前也無所遁形。在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刑科所三室主任王禹看來,從來沒有什么瞞天過海,這世界只有鐵證如山。
王禹畢業于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是鎮江公安系統為數不多對口“點招”的高材生之一,參與建設了刑警支隊DNA實驗室。一身淡藍色的實驗服,一頭扎進實驗室,成天與血跡、毛發、檢材、物證、移液器、離心機打交道,一干就是17年。這17年,他受理刑事案件1萬余起,鑒定物證5萬余件,為數十起命案提供偵查線索和定案證據。
如同無數“80后”柯南迷一樣,王禹的口頭禪是“真相永遠只有一個”。再撲朔迷離的案情、再錯綜復雜的現場,他所努力的,就是通過科技手段“為生者權,為死者言”。2022年9月17日下午,潤州警方發現一具無名尸體,派出所民警根據失蹤人員警情找到疑似死者家屬,但是尸體腐敗嚴重,體貌特征已喪失辨認條件。死者家屬根據殘存的衣物自認死者就是失蹤已久的親人,情緒非常激動。但是沒有確鑿證據,警方不能輕下定論。
“我來!”王禹火速請戰。打開物證袋,一股臭氣沖鼻而來,戴了2層口罩也不起作用。檢材腐敗嚴重,常規檢驗法已經得不到有效信息。王禹硬壓下嘔吐的沖動,多處提取檢材,連續作戰12個小時,終于在檢材的牙齒堅硬釉質上提取出有效DNA信息,確認無名死者與認親家屬符合親緣關系。
2021年起,全國公安機關開展偵破拐賣兒童積案、緝捕拐賣兒童嫌疑人,幫助失蹤被拐兒童回家的“團圓”行動。王禹充分發揮DNA技術的決定性作用,依托“全國打拐DNA系統”,將鎮江市歷年受理的數百份疑似被拐兒童和失蹤兒童父母的DNA信息進行梳理補充,逐個入庫比對,在比對結果中篩選出數十條有價值的線索,迄今先后幫助20多個失散家庭團聚。
作為最前沿的刑事生物技術,DNA分析、比對、鑒定依舊面臨亟需突破的瓶頸。王禹告訴記者:“混合基因分型數據是司法界公認的難題,因為混合數據中蘊藏著大量有價值的案件線索。比如最常見的電動自行車盜竊場景,當車輛經手不止一個人時,只能采集到混合的DNA,就很難確定嫌疑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禹堅持瞄準科技前沿,并結合實戰經驗數據,總結推演新的方案模型。他創新性提出基于統計學的可信度算法(CPBI),在《法醫學雜志》《中國法醫學雜志》《中國刑警學院學報》等國家核心期刊發表相關研究文章。2022年8月,王禹作為第一完成人,攜《常染色體STR混合分型比中樣本可信度算法和軟件應用》參加了公安部第二屆刑事技術“雙十計劃”攻關創新大賽,榮獲優秀獎。目前,他的研究成果已做成軟件“上線”應用,取得了明顯戰果。
工作狀態的王禹話不多,格外冷靜,有一種克制的嚴謹。他表示: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犯罪,凡事必留痕跡,“讓DNA開口說話,讓真相不再沉默是我的使命”。(何志斌 翟進)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