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類是資源。為提升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鎮江自2017年啟動垃圾分類工作,根據國家、江蘇省對垃圾分類工作的總體部署,結合鎮江實際,注重頂層設計,加強設施建設,初步建立起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閉環運行模式。目前,鎮江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處于全面分步推進、成效逐步顯現的態勢。
據了解,全市日均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3400噸,給環境衛生造成了巨大壓力。垃圾分類不是簡單的舉手之勞,而是一個科學體系。為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能力,在前端,全市已建成垃圾分類收集亭(房)1761座,設置分類收集容器70838個,更新道路兩側果殼箱分類標志14810個;在中端,購置或更新分類運輸車輛1090輛;在終端,已建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3座和泓潤餐廚垃圾處置公司以及部分小型廚余設備等,初步具備分類處置生活垃圾的能力。
針對垃圾分類工作中存在的工作標準不統一、分類參與率和準確率不高、缺少懲處機制等問題,《鎮江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應時而生。2020年4月,市城管局牽頭啟動制訂工作并成立《鎮江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起草小組,在前期調研和召集市級部門多次召開座談會的基礎上,形成了《辦法》初稿,并先后完成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司法聽證、合法性審查等環節。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可以有效減少生活垃圾產生量,促進資源回收利用,改善城鄉環境。
垃圾分類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復雜的民生工程,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和全社會協同用力、共同推進。結合鎮江實際情況,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四分類”(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要求,全市環衛系統將結合新一輪環衛保潔招標,更新分類車輛配套設置,完善分類運輸體系,同時積極推進廚余垃圾綜合處理設施和“兩網融合”體系等建設,加快補齊終端處置短板,進一步完善分類處理體系。
截至2023年年底,將實現鎮江市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四分類”全覆蓋,轄市、區城市居民小區“四分類”覆蓋率分別達到75%和90%以上;持續開展省級垃圾分類達標小區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設施建設,加快完善城鄉生活垃圾分類體系。
截至2025年年底,將實現鎮江市生活垃圾“四分類”全覆蓋,圍繞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建立較為完善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做好垃圾分類,難在居民觀念的轉變和習慣的改變。市城管局環衛處處長趙建春表示,下一步鎮江將充分發揮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聯席會議的職能作用,壓實屬地責任,發揮職能部門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有力有效進行。同時,借助各類媒體平臺,積極開展垃圾分類進機關、進校園、進商場、進小區、進企業、進工地等宣傳活動,凝聚社會共識、動員全員參與,營造家喻戶曉、人人自覺參與的良好氛圍,真正形成“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的共同心聲和行動自覺。(通訊員 趙建春 徐莉莉 冉娟記者 馬彥如)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