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與楓林集團,碰撞出化學反應:一個“生物醫藥生物制造與反應器”創新轉化平臺應運而生。
前者是全國最先設立化學制藥工學專業和抗生素制造工學專業的高校,曾開創我國化學制藥和生物制藥工程類人才培養先河。后者是徐匯區國資直屬全資國有企業,聚焦生命健康產業。兩者聯手,推進華理科技成果轉化,共建生命健康產學研生態,也承載起上海科創中心徐匯生命健康產業集聚區使命。
【資料圖】
這是今天(25日)舉行的2023年徐匯區區域化黨建工作推進會上,華東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朱為宏分享的例子。黨建引領正探索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新路徑。
會上,10家單位集中簽訂區域化黨建共建協議,2023年徐匯區區域化黨建30項重點工作項目發布。其中就包括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發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加速行動”等,構建產學研交流與協同創新平臺,擦亮人工智能黨建聯盟品牌,開展“科創e空間”等專項活動,以黨的組織優勢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以人工智能技術優勢賦能黨建高水平提升,助力“科創繡帶”建設。
在一起:高校平臺吸引社會投資合計2000萬
2022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徐匯區內各單位共有80項(人)獲獎,占全市總量超過25%。會上的一組數據,展示出上海中心城區徐匯,社會主體多元、產業結構科學、營商環境豐沃,區域內大院、大所、大校、大企高度集聚。
這些資源,如何更好利用,轉化為發展效能?
今年以來,徐匯區陸續同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山醫院、地產集團、申能集團、久事集團、上海海關、微軟中國等單位,在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城區建設等各領域達成合作協議,持續提升黨建聯建實效。
以華東理工大學為例,與政府、園區攜手打造的“生物醫藥生物制造與反應器”創新轉化平臺,
采用民辦非企業單位運營模式,自主造血、開放式、市場化的特質,促進華理成果轉化新型孵化基地。眼下已經孵化出多個成果:比如氨基糖類產品的綠色制造技術及其應用,在平臺注冊成立上海百福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動成果轉化與應用;生物發酵法合成胞苷酸的產業化技術,在平臺注冊成立上海瑞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動成果轉化與應用。
朱為宏透露,政產學研用一體,帶來的是基礎鏈、創新鏈、產業鏈三鏈融合——學校與企業簽訂共建平臺合作協議,合同金額1700萬,在平臺注冊成立六家公司,注冊資本合計1350萬元,平臺吸引社會投資合計2000萬。
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表示,下一步更要堅持創新第一動力,全力支持科創“國家隊”發展,支持區域單位的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攻關,服務好各類創新創業人才,共同推動科技自立自強。要強化區域協同創新,依托徐匯濱江、漕河涇開發區、楓林國際等區域優勢和資源稟賦,布局一批圍繞高校院所的孵化載體,加快構建產學研結合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共同打響“徐匯科創繡帶”品牌。
向未來:城區有新面貌,單位能共發展
會上,目標已經錨定:在推動城市更新、產業升級和民生改善的過程中,實現城區和區域單位的相互成就,讓城區有新面貌,單位能共發展,居民和職工都得實惠,形成“1+1>2”的效應。
今年,徐匯提出新一輪“5+1+X”城市更新行動,梳理低效用地,共計擬出了108個項目,土地334公頃。在各區域單位的支持下,今年將啟動的46個項目,譬如漕河涇開發區,這個地區涉及到的土地面積為48.6公頃,徐匯將重點打造漕寶路科創走軸帶,這條路上有上海儀電(集團)有限公司、中科院、環科院等有21所聯建單位,還有上師大、應用技術大學等沿線高校,預計將增加產業科研載體近100萬平方米,公共設施600多平方米。
現場,由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上海儀電(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貝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等共建單位,發起的“徐匯漕開發園區共建共治聯盟”也成立了,將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搭建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主體參與的議事協商協作平臺,完善“5+4+X”產業布局,實施產業再造工程,優化區域營商環境,塑造徐匯經濟發展的新優勢、新能級、新動力和新生態。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