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日報》2023年7月5日A02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村民給生長旺盛的蘆筍打頭
村民家門口的花池里鮮花盛開
掃碼看視頻
住在鄉村的便利之處很多,最顯而易見的是房前屋后的空地,汝州市小屯鎮時屯村內,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米來寬的小花池。6月30日,記者穿行在干凈整齊的街巷,看到有的花池里月季綻放,有的花池里荊芥、紫蘇長勢正旺,也有村民在花池里搭上架子,種上幾粒豆子,藤蔓便爬上棚架,垂下一根根墨綠或淺綠的豆角。
然而,幾年前,時屯村還是另外一番景象。那時不少村民為了自家院子“干凈”,在院墻上開個小門,占用門外的道路蓋廁所,在門口吃個飯都能聞到臭味,污水橫流,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隨處可見,有的地方幾乎堆成了小山······
打造生態宜居的人居環境,需要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帶領村民合力攻堅。據時屯村黨支部書記蘇延政介紹,2015年11月,上級組織村“兩委”干部外出學習人居環境整治先進經驗。回來當晚,村里就召開了黨員、村組長和群眾代表會議,決定實施以改善村莊生態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村莊整治大行動。
“首要的是拆除占道旱廁,這個事兒一刻都不能拖。”蘇延政說,這是個得罪人的事兒,不好推進,“不但涉及的群眾不愿意,而且個別黨員也不理解。于是,我們村‘兩委’逐個上門做工作,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
隨后,由村“兩委”成員帶隊,黨員干部示范,村內100多座占道旱廁一個不留全部拆除。這讓村民看到了村黨支部的決心,也增強了村民繼續美化村莊的干勁兒。接下來,改廁、清運垃圾、治理村內水溝、門前修建花池······隨著一項項工作的開展,村內環境越來越好,時屯村也獲評汝州市人居環境“四美村”、汝州市三星級文明村。
在不斷提升人居環境的同時,時屯村以產業發展為抓手,扎實推進村莊經濟發展。汝州市興隆種植專業合作社、汝州市豐潤盛牧業有限公司先后落戶該村。興隆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560畝(1畝≈666.67平方米)土地重點種植綠色富硒農產品,村民有土地流轉收益的同時獲得務工收入。豐潤盛牧業有限公司存欄肉牛400多頭,吸納十多名村民務工,同時解決了村里的秸稈問題;公司還和村集體合作,流轉村民土地用牛糞養蚯蚓,村民除了獲得600元一畝的土地流轉費外,養蚯蚓每年每畝還能分紅400元。
二組村民郭紅杰1999年外出打工,經過多年打拼,2009年在外地建廠從事服裝燙標業務,村里積極勸說他回鄉創業,并為其協調1000多平方米的廠房。2019年初,郭紅杰帶著十幾臺機器回鄉發展,組織村民開展燙畫轉印標業務,主要為沃爾瑪箱包生產轉印標,年營業額200多萬元。
郭紅杰還流轉土地發展蘆筍種植,每畝蘆筍產量500公斤左右,采收的蘆筍在地頭就能對接外省的加工廠。“現在才種植了100多畝,加工廠運輸成本高,在地頭的收購價只給到8元,以后產量大了收購價格還能上漲。”郭紅杰說。
產業的發展富了村民,村集體也有了進賬,解決了村里發展公益事業“錢從哪兒來”的問題。如今的時屯村正乘著產業發展的東風美麗蝶變。 (本報記者 李鵬程 文/圖)
■記者手記
生態經濟齊抓共管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事關農民根本福祉,也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時屯村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補齊生態文明短板,因地制宜推進村莊綠化、美化工程,讓昔日的臟亂差變得潔凈美。
同時,時屯村以產業發展為抓手,找到適合鄉村的特色發展路徑,吸引人才回鄉創業,解決了村民家門口就業問題,村集體也有了進賬,實現了鄉村生態、農村經濟、農民生活有機融合和村莊的可持續發展。
而依托村規民約、評比等村民自治舉措,讓村民主動參與村莊建設,引領村民走上了共建共治共享的道路。
蝶變中的時屯村必將擁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李鵬程)
策劃 劉 泉
統籌 陶向軍 賈志瓊
執行 華 謙 楚讓蕊 張紅曉 朱丙強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