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欧美_日韩综合n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_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金融情報局網

天天熱點!基金大廠,傷到了誰?

當前位置:金融情報局網>資訊 > 頭條 > 正文  2022-08-20 15:40:31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媛媛 上海報道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A股公募基金規模達到了26.87萬億。


(資料圖)

三年翻倍,公募基金的行業生態亦正在被改變。

但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狂飆突進的規模增長,似乎并沒有將整個行業推上良性運轉的軌道。

“有些機構每年動輒發行上百只產品,加上存量產品,幾乎能覆蓋A股市場的所有主流賽道。這樣一來也就完美迎合了二級市場風格輪動的特點,做到東邊不亮西邊亮,看起來公司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總有拿得出手的產品業績和基金經理,而投資者去瘋狂追捧這類明星基金經理,跟追風高景氣賽道的明星個股,本質上沒什么區別。”一位長期關注資本市場的市場人士對此認為。

甚至是行業內人士對于公募行業不斷新發產品的做法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一面是不斷的新發基金,一面又是規模萎縮的迷你基金,與其大費周章發行新產品,還不如踏踏實實把這類存量的產品做起來。”對于該話題,某頭部公募基金的一位基金經理近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看似悖論的做法背后,又會隱藏著公募行業怎樣的秘密呢?

內卷

不少大佬們在路演的時候,常常會說,自己愛好投資。

這一句路演經典臺詞,為證券投資行業蒙上了一層濾鏡,仿佛在這個行業工作,發展自己愛好的同時,就能把錢賺了。

但只有千千萬萬的從業人員才知道,這是唯獨屬于大佬的臺詞。

更多棲息于大佬光環之下的投研、銷售人員,在基金行業大發展的這幾年,另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卷”。

過去3年,伴隨著一波又一波的結構性牛市行情與政策對大資管行業的支持,國內公募基金們實現了大的發展。

根據Wind數據,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國內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達到了26.87萬億元。而2018年末,公募行業的全部管理規模僅為12.93萬億元,相當于3年半的時間里,公募行業整體規模翻了一倍。

產品數量亦是大幅增長。2018年末,全市場共有公募基金產品5153只,至2022年二季度末,這一數據上升到了10007只。

行業高速發展之下,每一個個體都被裹挾。

基金公司不停新發基金,作為中后臺支持部門,營銷人員亦感受到最直接的壓力——不斷地準備營銷材料。

盡管不停新發產品能夠幫助基金公司不停募資、將規模做大,但也有部分從業者認為,除了有利于做規模,新發產品對基民“意義”在哪里,卻似乎找不到——客戶真的認準一個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大可以買他存續的產品。

瘋狂

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瘋狂新發產品,這是國內公募基金市場的一個特色。

根據Wind數據,美國市場的共同基金在2017年共有11188只,到了2022年二季度末,這一數據為11538只。這5年多的時間里,盡管美股市場也經歷了瘋漲到大幅回撤、也經歷了2020年初的暴跌,但共同基金的數量卻沒有太大波動,每年都維持在一萬一千多只的數量級。

對比之下,中國的公募基金產品大概是3-4年翻一倍的節奏。

2013年股債雙殺后的國內公募市場,基金產品只剩1552只;2015-2016年的牛熊轉換后,公募產品增長到3821只,實現翻倍;2019年第一波行情起來后,公募產品增長到6091只,幾乎又接近翻倍;隨著后續連續的結構性行情,到了2022年上半年,公募產品有了10012只。

有一種說法,新產品不斷發行的部分原因,是因為美國市場發展得相對成熟和穩定了,而中國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的窗口期,大量居民的財富還沒有進入到二級市場。

但換一種對比方式來說,美國資本市場發展了這么多年,總共也就一萬多只共同基金產品,而中國的公募行業的發展才剛剛開始,卻也達到了一萬多只。

棄子

有人在太陽底下,就會有人在陰暗角落。

基金行業也是。當一個個基金“新生兒”在熱火朝天的市場氛圍下、排隊享受著掌聲與鮮花的同時,亦有不少基金在陰暗的角落里“茍延殘喘”,市場將它們稱作“迷你基金”。

迷你基金,指規模小于5000萬元的公募基金產品。根據一般基金公司的合同,基金連續60個工作日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或者人數量不滿200人,基金將終止或者與其他基金合并。

用“掙扎在生死邊緣”來形容這些迷你基金并不過分。

根據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的數據,截至2022年8月3日,市場曾有2701只公募基金至少有一期季報披露的資產凈值小于5000萬元(剔除發起式基金且只統計主份額),其中897只基金已清盤,1804只未清盤。

比起新發基金的數量,這些迷你基金的數量并不多。

但是,一旦不幸成為買入過這些迷你基金的投資者,就意味著大概率是虧錢了。

造成這些迷你基金存在的原因,有的是因為歷史上是委外定制基金,隨著大資金撤離,只剩下空殼;但更多的,還是因為管理不善,導致這些基金的份額不斷流失,成為市場行為選擇后的“棄子”。

站在基民的角度,但凡業績能上去,也不至于毫無規模。

“如果基金做不好,就清盤、退市,那基民的利益誰保障呢?市場上都沒有長期存續的基金,憑什么又要求有長期持有的投資者呢?基金公司只會發新產品,然后重新收管理費,可是基民始終是虧錢了。” 一位老基民說。

壓力

不斷新發產品沖擊之下,行業資源向頭部集中,壓力,則傳給了中小基金公司。

雖然全行業都在不停新發產品,可新發產品畢竟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中小基金公司不見得有充足的預算和足夠給力的渠道支持,也不見得有那么多客戶群為自家基金經理“買單”。于是,帶頭大量新發產品的,順理成章的是頭部公募。

過去3年,頭部公募在不斷發產品的過程中,獲得了一個新的稱號:基金大廠。

如果是單純管理規模夠大,還算不上“大廠”,必須也要滿足基金產品數量足夠多。

2019年,全市場新發公募產品1502只,其中,發行量排名前五的華夏、南方、嘉實、平安、易方達,當年新發產品數分別為56只、55只、53只、50只、47只。

2020年,全市場新發公募產品2182只,發行量排名前五的博時、南方、鵬華、易方達、華夏,當年新發產品數分別為81只、71只、66只、62只、59只。

2021年,全市場新發公募產品3351只,發行量排名前五的華夏、廣發、博時、易方達、匯添富,當年新發產品數分別為152只、126只、123只、120只、115只。

在這3年中,華夏基金和易方達基金每年的新產品發行量都排在行業前五。

但一個問題是,基金公司大量發行具有“行業賽道”屬性的產品,也即業內俗稱的“押賽道”。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當市場結構性行情起來之后,頭部基金公司們總有一兩只產品的收益能夠躋身行業靠前的排名,這樣又能反哺到公司品牌和營銷,但這似乎并不能體現基金公司因主動管理能力而勝出。

而頭部公募們依托強大的營銷和銷售渠道支持,輔以產品業績的支撐,在募資上又對中小公募們實現了“碾壓”。

一位中小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員說,公司沒有那么多的營銷預算和銷售渠道去大量發行產品,如果用有限的資源去“押賽道”,因為沒辦法做到“全覆蓋”,一旦押錯了,嚴重的甚至可能影響到公司的發展。

但基金大廠們則認為,通過發行不同類型、不同行業賽道的產品,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適應不同風險偏好的群體,走基金超市、工具型產品的路線,這樣的戰略又有什么錯呢?

受傷

以大量新發賽道類的產品做規模的發展模式,真的沒有問題嗎?不完全是。

一個很顯著的問題是,公募市場上的公募產品越來越多,超過了1萬只,投資者越來越難以選擇基金的問題被擺在了面前。

面對基金大廠里好的、壞的產品,一個一無所知的投資者,該買什么、什么時候買,又能依靠誰來幫他們做決策呢?

“投資者最后主要還是靠歷史業績以及收益率排名來做決策,本質上類似于買股票的追漲殺跌。”前述基金經理對此坦言。

另一位基金投研人員說,雖然基金公司們為了解決投資者這一困惑,開始不斷推出FOF/MOM,但為了讓這些FOF/MOM出圈,管理人們又出現了風格集中的趨勢,以期做高收益。在今年上半年市場大幅回撤的背景下,控制回撤的能力亦不見得有多顯著,但管理費卻收了兩層。

另一方面,當基金公司們開啟了“大廠”、“大超市”模式,一家公募基金是否真的具備管理資金的能力,則變成了一個難以評價、并橫向對比的問題——因為沒有任何一只產品可以代表這家公司,且賽道型產品的業績表現在每個年度的分化必然會很大,很難讓市場去統一評價一家公募投研能力的好與壞。

“也許每家公募都可以成立一個標準FOF,以自己公司的名字命名,舉全公司之力進行長久運營,并作為對這家公募綜合投資管理能力的客觀評判標準,以展示這家公司的投資能力,并進行全行業的PK。”一位投顧從業者說。

此外,以不斷新發基金、并“押賽道”的方式做規模,公募基金的發展壯大,或許將對投研依賴越來越少、對營銷依賴越來越多。這一點,則違反了整個大資管行業的初心。

中小公募的發展也變得越來越艱難,是否選擇“押賽道”并在凈值上沖高,成為一個關鍵的選擇。如果不押賽道,產品的收益表現在這些賽道型產品里面,可能將長久地難以出頭;如果押了賽道,押錯的風險又該如何承擔?

“頭部公司真的不知道這樣做的弊端嗎?他們知道。他們對規模就一定要這樣瘋狂地追逐嗎?有必要,也沒有必要。每個管理者對公司的發展戰略都有自己的規劃,而驗收他們管理成果的,也不單單是基民群體。”有中等規模公募高層說。

關鍵詞: 基金公司 公募基金 基金經理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