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球IPO市場呈現“西方不亮東方亮”的格局。
(相關資料圖)
近日,安永發布最新報告指出,受美聯儲大幅加息、國際形勢驟變、全球股市震蕩下跌等因素影響,今年全球IPO活動明顯放緩,累計共有1333家企業實現IPO,籌資1795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企業IPO數量與募資額分別下降45%與61%。但是,A股市場一枝獨秀,今年以來全球IPO數量與籌資額前兩位分別是上海證券交易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
一位美國投行人士向記者透露,今年以來歐美金融市場IPO之所以迅速回落,主要是受到多方面因素沖擊,一是歐美央行持續大幅加息導致金融市場流動性驟然吃緊;二是歐美經濟衰退壓力加大令投資機構投資策略趨于保守,不愿再認購那些缺乏盈利能力、只有“成長故事”的新興企業股票;三是SPAC業務大幅遇冷,顯著拖累歐美資本市場IPO活躍度。
相比而言,中國相關部門延續相對合理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推動科創企業上市與加快IPO審核速度,令越來越多國內科創企業成功IPO。
安永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以來A股市場科創板籌資額超過主板,占比超過40%,名列籌資額首位;創業板則列IPO數量首位,專精特新企業占上市新股總數比例上升,占比創下歷史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中國境內企業海外上市的主要舞臺,香港資本市場也受到歐美市場資金流動性收緊與機構投資策略保守等因素的影響,IPO活動有所放緩。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香港市場預計共有76家公司IPO上市,籌資額達到1076億港元。與去年相比,IPO數量和籌資額分別下降21%和68%。但是,下半年港股IPO活動有所回暖,IPO數量和籌資額分別占全年的74%和84%。
近日,中國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研發與商業化的生物醫藥公司——3D Medicines Inc.(思路迪醫藥、1244.HK)登陸香港交易所主板市場。
思路迪醫藥首席財務官張競向記者透露,在IPO路演階段,她也感受到港股市場投資機構的投資要求日益嚴格,他們不僅看中生物醫藥企業的現有核心產品能否創造相對穩健的業務收入,更關注企業未來的藥物研發進程能否帶來實實在在的更大收入。她告訴記者,思路迪醫藥之所以獲得超募,一方面得益于現有核心產品恩沃利單抗商業化運作以來獲得2.21億元人民幣業務收入,另一方面其他7款候選藥物已處于臨床階段,有機會在未來創造更多業務收入。
前述美國投行人士向記者指出,隨著美聯儲延續高利率政策,未來一段時間全球IPO市場仍將延續“西方不亮東方亮”的局面。究其原因,是歐美經濟衰退風險加大將進一步制約投資機構對新股的投資熱情,相比而言,中國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與經濟基本面持續好轉,給更多企業IPO創造良好環境。
IPO市場“東強西弱”探因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今年以來歐美IPO活動遇冷的最大根本原因,是美聯儲貨幣政策大幅轉向。
受美聯儲此前采取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影響,2021年美股市場總計完成416家企業IPO,籌資總額超過1557億美元,較2020年同比大增80.6%。
“但這主要得益于美聯儲寬松貨幣政策所釋放的極度寬裕資金流動性,令投資機構風險偏好大幅上升,無論是SPAC空殼公司,還是缺乏盈利能力但具有成長故事的新興科技企業IPO,都贏得大量資金追捧。”前述美國投行人士直言。但是,今年的情形與去年恰恰相反,受美聯儲大幅收緊貨幣政策影響,投資機構對新股的投資熱情發生180度大轉變,其中最明顯的跡象是那些沒有盈利能力的新興企業被資本紛紛“用腳投票”,不再具備IPO資質。
與此同時,SPAC公司的受追捧度明顯降溫,越來越多資本擔心這類空殼公司的投資風險,紛紛從SPAC公司撤資,導致SPAC公司上市潮退。但是,去年恰恰是SPAC公司上市潮涌,支撐了美股IPO熱火朝天的“半壁江山”。
“相比而言,中國資本市場受全球波動的影響較小,且中國的通脹較低,貨幣政策較為寬松,令股市估值更具彈性,支撐了A股IPO活動穩健發展。”瑞銀中國環球銀行業務主管Mandy Zhu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科創板與創業板IPO活動持續快速發展,成為A股市場一枝獨秀的重要支撐。
數據顯示,按企業IPO數量估算,今年以來在創業板與科創板的上市企業分別超過140只與110只,約占A股IPO總數量的三分之二。按IPO融資額估算,科創板和創業板分別以約2300億元與1700億元人民幣排名靠前,占A股市場IPO總融資額的約70%。
“作為國內首個實行注冊制的股票市場,科創板與創業板不同于主板,明顯弱化利潤指標同時強調科創指標,專注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節能環保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科技企業,成功引導大量資本資源向科創領域集聚,推動科創板與創業板IPO活動持續火熱。” 啟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指出。
此外,A股市場IPO一枝獨秀,還離不開北交所的“推波助瀾”。截至今年11月中旬,共有123家公司在北交所上市,總募資額達到268億元。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高端裝備、新能源、科技軟硬件、新材料等領域,擁有4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安永審計服務合伙人費凡表示,當前A股市場IPO行業結構發生變化,科技、傳媒和通信行業IPO占比逐年增加。隨著扶持硬科技企業成為國家重大戰略,疊加科創板、北交所服務創新企業的定位,近年國內科技、傳媒和通信行業、生物科技與健康行業企業IPO占比基本呈現上升趨勢,甚至可能超越金融行業的IPO募資地位。
港股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一面是中國境內高科技企業IPO日益活躍,一面是歐美金融市場震蕩下跌令全球資本投資策略趨于保守謹慎,港交所如何助力更多中國企業海外上市融資,備受資本市場關注。
為了提升香港金融服務競爭力,港交所10月印發《特專科技公司新上市規則咨詢文件》,建議設置新渠道以吸引更多特專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并征詢公眾意見。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此舉旨在吸引更多境內專精特新高科技企業赴港上市,通過吸引更多優秀企業登陸香港資本市場,帶動全球資本持續流入港股市場淘金。
事實上,受中國企業赴美上市仍存在較高不確定性的影響,未來港股將是眾多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主要目的地。但是,如今全球資本對新股IPO持極其謹慎的投資策略,無形間也會影響中國企業赴港上市的募資額、估值與交投活躍度。
張競向記者指出,高科技企業能否在港股IPO市場立足,能否吸引更多全球資本關注,關鍵在于企業自身是否具備更強大的業務競爭力。
“IPO路演期間,我們與眾多潛在投資人做了充分溝通,讓他們看到我們的產品差異化與研發能力,而且我們不僅要講成長故事,更要用實際業務收入證明這些成長故事最終都會變成現實,才能贏得更多投資人的信賴。”她告訴記者。事實上,港股資本市場投資機構對生物醫藥企業的投資價值判斷,一是關注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即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二是產品差異化,因為這意味著企業能否在特定市場獲得更高市場份額。事實上,盡管近期港股生物醫藥企業估值有所回落,但不少業績成長性穩健且產品差異化能力較強的企業估值表現相對穩定,足以表明全球資本依然青睞行業優秀企業。
一位華爾街對沖基金人士向記者透露,隨著中國經濟企穩反彈,越來越多華爾街資本正在密切關注港股市場打新投資機會,但前提是這些IPO企業能創造可靠的業績成長能力。
安永審計服務合伙人劉國華表示,“盡管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風險加大,海外股市波蕩可能給香港股市帶來沖擊,但仍在排隊IPO的企業數量維持高位,且大量高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的意愿依舊強烈,加之港股估值恢復的預期加大,都會利好明年港股IPO活動。”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