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13家消費金融公司披露財務相關數據。整體來看,2022年消費金融公司整體增速均有所放緩。
上市公司2022年財報正在陸續發布。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13家消費金融公司披露財務相關數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整體來看,2022年消費金融公司整體增速均有所放緩。營業收入方面,披露此項數據的8家公司中6家保持營收增長;凈利潤方面,10家披露此項數據的公司中7家同比增長,還有2家公司“增收不增利”;總資產均有所增長,但整體增速較此前有所降低。
零壹智庫特約研究員于百程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去年疫情反復等因素影響下,國內消費市場遇冷,給消費金融業務也帶來壓力。受疫情影響,依賴于線下教育、旅游、醫美、裝修等消費場景在疫情期間會受到較大沖擊,實際上對消費金融公司經營和客戶還款能力都產生較大影響。另外,在向實體經濟減費讓利背景下,借款利率的下降也影響了消費金融公司的利潤。
行業整體增速放緩
從目前已披露財務數據的消費公司來看,招聯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等仍處于行業頭部地位。
財報數據顯示,8家披露營收數據的公司中有6家保持營收增長,增速最高為中銀消費金融,2022年營業收入67.58億元,同比增長26.4%;2家同比下滑,分別為海爾消費金融、晉商消費金融,下滑幅度均在20%上下。12家披露凈利潤數據的公司中,除螞蟻消費金融成立時間不足兩年、無同比數據外,有7家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中小米消費金融同比大增195%,中原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凈利潤大增;有3家同比出現下滑,其中2家公司出現“增收不增利”現象。
凈利潤絕對值較低的消費金融公司仍保持較快增幅。小米消費金融實現近200%的增幅,再結合2022上半年凈利潤虧損超9000萬的數據來看,依靠下半年實現凈利潤“逆襲”;湖北消費金融營業收入同比僅增長15.86%,而凈利潤同比增長近30%;平安消費金融凈利潤1.87億元,同比扭虧;海爾消費金融、中原消費金融等也均保持凈利潤的大幅增長。
從財報披露的數據來看,2022年消費金融公司財務數據增速均有所放緩。位居行業第一的招聯消費金融近幾年財務數據體現出了明顯的放緩趨勢,2019年至2021年營收增速由54%、19%、24%放緩至2022年的不足10%;凈利潤增速由17%、14%、84%放緩至2022年的不足9%。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咨詢顧問蘇筱芮對記者表示,伴隨著消費金融行業從高速發展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其精細化的發展趨勢愈發明顯,在這種背景下,增速的下降屬于行業的一種必然。2022年影響行業整體業績的因素一是獲客成本,伴隨著線上流量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對線上助貸機構、線下貸款中介的亂象整改,消費金融的獲客成本相較往年有了更大提升,但轉化卻不盡如人意;二是運營成本,尤其是線下場景占比較重的消金公司,在2022年受到疫情等影響較大;三是逾期率,逾期的上升也會侵蝕到消費金融公司的利潤,使得部分消費金融公司的凈利潤指標相較往年有所減少。
資產規模分化
財報數據中顯露的另一個趨勢是資產規模的分化。
此前銀保監局非銀部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消費金融行業資產總額8844.41億元,與銀行業協會披露的2021年的7530億元相比增長17.46%。截至目前全國已開業30家消費金融公司,以此計算,平均單家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不足300億元。對比上述統計數據來看,在披露總資產數據的10家公司中僅4家超過平均值,且出現明顯分化。
總資產排名第一的同樣為招聯消費金融,1643.46億元的總資產規模仍保持了9.79%的增速,成為業內首家資產規模破1500億的消費金融公司,在行業整體8844.41億元的資產總額中占比18.6%。而與其此前兩位數的增幅相比,增速明顯有所放緩。招聯之后依次為興業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總資產分別為763億、641億、496億。對比之下,總資產在100-200億之間的消費金融公司差距縮小、競爭激烈,同比增長36%的海爾消費金融總資產突破200億,增幅在10家公司中排在前列。
當前消費金融公司在總資產規模、業績數據等方面均出現分化。于百程認為,消費金融行業依然處于不斷規范、利率下降、持續數字化以及競爭者增多的格局中。消費金融公司之間的競爭,更加體現為綜合能力的競爭,頭部效應會更加明顯。除了技術層面之外,包括資金端的多元化和成本,資產端的客群質量和收益水平,風險控制能力,合規經營能力等,都是消費金融公司保持業績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
數字化、普惠成關鍵詞
梳理財報發現,多家消費金融公司均在財報中提及數字化轉型及普惠金融等熱點方向。
迭代智能審批系統、推進全流程線上化等成為消費金融公司數字化轉型關注的重點。銀保監會非銀部披露的數據顯示,目前已有17家公司實現業務全流程線上化辦理、貸款審批自動化決策、金融服務7×24小時不間斷的純線上數字驅動模式。興業消費金融在財報中提及,數字化轉型方面搭建企業級業務協同體系,迭代升級智能審批系統,核心主干生產系統實現100%自主研發。中銀消費金融針對疫情下消費者基礎民生、線上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及時調整產品線,線上貸款余額占比52.24%,較上年末提升17.18個百分點。
在普惠金融方面,服務新市民、降低利率等也成為消費金融公司提及的“熱詞”。銀保監會非銀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30家消費金融公司累計向新市民發放消費貸款1652.22億元。興業消費金融面向新市民群體的興才計劃累計向近5萬名大學生家庭提供高等教育助學貸款超過22億元,立業計劃向10萬余名新市民提供貸款近15億元。中郵消費金融在財報中多次提及降低產品利率,貸款綜合定價較上年度下降1.55個百分點。
但也正如銀保監會非銀部在《引領消費金融公司規范有序發展》的撰文中所指出的,消費金融公司目前仍存在細分客群能力不足、中低收入客群精細化運營管理能力不足等問題。
蘇筱芮認為,消費金融行業馬太效應不斷加劇,銀行系、產業系、互聯網系等各種“派系”中以銀行系實力最為強勁,這對中小規模的消費金融機構如何在市場中立足形成了考驗。未來,消費金融行業有如下主要趨勢:一是關注各類成本,涵蓋獲客成本、運營成本等,探索更加精準觸達客群的渠道和路徑;二是關注重點客群的消費需求,例如“新市民”“低齡老人”等客群,并切入高頻場景實施客戶轉化;三是繼續投入科技研發,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型技術助力風控,為貸后業務減輕壓力。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