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股2025年三季報披露工作落下帷幕,上市公司數據資產入表的“答卷”細節浮出水面。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共有101家A股上市公司在2025年三季報中明確披露數據資產相關信息,涉及數據資產規模合計達29.71億元。
從2025年的季度變化看,入表進程有所放緩。數據顯示,2024年新增入表企業數量季度平均增長速度為78.80%,進入2025年,季度平均增長速度為3.57%。
(資料圖片)
受訪專家表示,數據資產入表進程趨緩,一方面,社會關注點從“從無到有”的象征性突破轉向“從有到優”的實質性躍升;另一方面,許多企業雖積累大數據,卻未開展系統性開發利用與價值挖掘,且數據治理、平臺建設等前端基礎工作需投入大量資源與時間,進一步延緩了入表進程。
愈加關注規范高效入表
2024年1月1日,《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正式落地實施,標志著A股上市公司數據資產入表大幕正式拉開。政策初期,市場參與熱情高漲,上市公司積極響應,數據資產入表的參與企業數量與規模接連實現突破。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共有91家A股上市公司完成數據資產入表,規模合計達20.81億元。綜合前三季度數據測算,2024年A股上市公司數據資產入表的參與企業數量季度平均增速為78.80%,直觀展現了數據資產從“試點探索”到“逐步放量”的發展態勢。
然而,進入2025年,這一快速推進的態勢發生明顯轉變,數據資產入表的增速正在下降。從財報披露數據來看,2025年一季度報告、半年度報告和三季度報告中,披露數據資產入表情況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93家、100家和101家,季度平均增速僅為3.57%。
盡管數據資產入表的行業覆蓋范圍已從初期的6類拓展至25類,廣泛涉及計算機、交通運輸、金融等多個領域,但核心增量仍高度集中于央國企及通信巨頭,同時,多數行業在實現零的突破后便陷入停滯狀態,未能形成可持續的增長動能。
從2025年三季報來看,上述101家上市公司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有54家,占比達53.47%。其中,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披露數據資產入表規模合計達17.87億元,在整體規模中占比高達60.15%。
上海數據交易所研究院副院長呂正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政策主線從“數據資產入表”延伸到“數據資產全過程管理”,市場關注點隨之發生轉移。需要明確的是,數據資源能否作為資產入表,根本上取決于企業是否開展了能夠形成數據資產的有效經濟活動。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付一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25年企業推進數據資產入表的挑戰,已從“能否入表”轉向“如何規范高效入表”,核心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數據資產價值評估缺乏統一標準,傳統方法適用性不足,企業難精確量化效益,估值主觀性強;二是合規要求趨嚴,企業需在按規披露入表信息和保護核心數據安全間找平衡,成本與風險雙升;三是多數企業未建立完善數據治理體系,數據孤島、質量參差等問題,拖慢了入表進程。
各方協同探索破局路徑
從數據資產入表進程放緩的原因來看,本質是行業從“追求數量”的初期探索,轉向“追求質量”的深化階段,并不意味著數據資產化失去動力。
在付一夫看來,數據資產入表進程放緩是階段性調整,并非長期趨勢,這一判斷可從三方面得到支撐。首先,政策端支持力度持續強化,各地針對數據資產入表的配套激勵措施正逐步落地,將為更多企業參與實踐提供有力引導。其次,數據要素市場仍保持快速發展態勢,企業對數據資產化的認知與重視程度不斷加深,長期需求基本面依然旺盛。最后,當前進程放緩,一定程度上是企業為消化新規要求、調整內部適配流程所經歷的短期適應階段。
今年以來,不少企業已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布局”,通過搭建數據治理體系、優化資產核算流程等方式積累經驗,為后續數據資產入表的規模化推進奠定基礎。
例如,北京三維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秉持“數據市場中重要的技術型和應用型服務商”的定位,嘗試各類業務模式的新探索,如持續打造NQI可信數據空間,助力企業走向高質量“融資增信”新途徑等。
這一實踐不僅印證了企業主動布局數據資產化的可行性,也為行業后續推進數據資產入表提供了具體參考,而要進一步加速這一進程,未來還需從政策、企業、市場三方面協同發力。
付一夫表示,服務機構應提供專業培訓和技術支持,協助企業解決評估和合規難題,開發標準化工具簡化流程。行業協會需發揮橋梁作用,制定行業指南和最佳實踐,促進經驗交流與資源共享。政策端則應優化實施細則,推出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并加強監管協調,降低企業合規成本。
對于企業自身,呂正英則建議,企業應當充分認識數據的戰略價值,構建數據驅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將數據價值化列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必要時將數據資產管理納入企業年度工作計劃與績效考核體系,確保數據工作獲得足夠的重視和資源保障。同時,應當建立健全數據資產管理制度規范與治理體系,構建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框架。通過設立專門的數據管理部門,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匯聚內外部數據資源,建設企業級數據中臺,實現對各類數據需求的迅速反饋與高效支撐。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