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古
(資料圖片)
關于國足熱身賽,從3月份時的新西蘭開始,到6月份打完與緬甸、巴勒斯坦兩場比賽,再到兩天前媒體披露9月份其中一個對手是馬來西亞,眾多球迷和相當一部分媒體都認為“專挑軟柿子捏”,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那就叫自欺欺人。不過,6月26日,某知名媒體報道稱,這一情況將會發生徹底的變化。其原話是:“國足9月的另外一個對手,據悉鐵定是支強隊”。而這支強隊,將來自歐洲、南美或者非洲。
若真如此,自欺欺人的說法會不會跟著要改變呢?我認為不會。原因如下:
根據上述媒體上下文的理解,6月份之所以找“菜鳥”,確實是為了“重樹信心”。但9月份的國際比賽日,國足教練團隊也是希望“與實力更強勁的對手過招”、以稱一稱自己的斤兩。但由于足協現狀的“客觀原因”,相關工作一度停擺。這話翻譯過來就是,人家有尊嚴的,不愿意冒“近墨者黑”的風險。因此,已經確定的一個對手盡管只是馬來西亞,也是足協頗費一番努力之后對方才同意。
馬來西亞隊是不是“菜鳥”?球迷認為是,但該媒體卻不這么認為。雖然世界排名第138位、亞洲第25位,比巴勒斯坦差遠了。但該隊近幾年來的成績卻“令人刮目相看”:
比如:去年的泰王杯首戰點球大戰中5-3戰勝對手(注:可能是泰國隊),次戰90分鐘與塔吉克斯坦戰成0-0,點球0-3負。同年的東南亞錦標賽上,曾戰勝過緬甸、老撾和新加坡,半決賽1-0泰國隊。今年3月份的熱身賽中,先后戰勝土庫曼和中國香港;6月份,又勝所羅門群島、巴布亞新幾內亞。
看了這些戰績,讓人無法不忍俊不禁:這馬亞西亞,找的凈是“軟柿子”,不活脫脫另一支國足嗎?除了泰國隊稍有實力,剩下就是塔吉克斯坦,可國足什么時候把這當盤菜了?這成績也能拿來炫耀、并“告誡”球迷,能取得這么多勝果,必須“令人刮目相看”。
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足協將從歐、美、非3大洲中找到愿意陪國足打熱身賽的另一支強隊。
需要注意的是,今天才是6月26日。現在就確定兩個多月后的對手“鐵定是支強隊”,證明足協的聯系、溝通工作已經完成、甚至可以“3選1”,這個理解“鐵定”沒有錯。否則,作為知名媒體是不敢隨便下這個結論的。可既然如此,為什么之前沒有從歐美非中“3選2”、而是先去找馬亞西亞?
千萬別說是“俺當時先找了馬來西亞的嘛”、“人家都答應了又不能退”之類小孩子過家家的話,滿臉委屈、可憐巴巴的樣子會讓人見笑的。
那應該怎么理解呢?答案當然很簡單:足協在玩另一個新招。
3月份想“捏軟柿子”,結果反被“捏”。于是足協“被迫”學乖了:6月份必須是真的“軟柿子”。那9月份呢?半軟半硬唄。
這啥意思呢?兩種操作:
先“收拾”馬來西亞,然后再與“鐵定”的強隊過招。即便輸了第二場,還有馬來西亞“打底”。再說了,人家都是歐洲南美非洲的強隊,咱打不過也正常啊。
又或者,先打強隊,再與馬亞西亞交手。雖然還是1勝1負,但與上述第一種操作換了個次序之后,結果又不一樣。輸給強隊,那是所有人意料中的事情,不會有球迷因此感到失落,大家伙的情緒都比較穩定。但贏了馬亞西亞,那又是另一番光景了。就像戰勝緬甸隊一樣,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從男到女、從老人到小孩,全都興高采烈、歡呼雀躍。媒體一二三四五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羅列涌現出來的人才,就像打贏了阿根廷一樣。甚至,有媒體提前披露,某某某球員又已經想好了進球之后的慶祝動作,之類。
個人覺得,這后一種操作可行性更大,更符合國足教練組乃至足協大員們的心態。這叫什么?田忌賽馬啊,李霄鵬當年玩得挺溜的。
必須提醒的是,這是兩次田忌賽馬。小而言之,9月份兩場比賽來看,是一次小范圍的田忌賽馬;大而言之,放大到國足今年整個熱身賽的大范圍,是一次大的田忌賽馬,二者不要混淆了。
可以想見的是,10月份時的熱身賽,必定、也只能是再找“菜鳥”。因為大賽已經逼近,不能讓國腳們帶著輸球的壓抑心情、垂頭喪氣地走上戰場對不?如此一來,整個揚科維奇的國家隊,前后就只打一場真正稱得上是有份量的熱身賽。
世預賽的結果呢?還用想嗎?李鐵早就給出答案了:高質量的熱身賽打得太少。回過頭來一照應,不還是本文開頭那句成語嗎?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