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游偉偉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
我與鮑魚的結緣源于20年前。當時,我正讀研究生,我國鮑魚養殖產業剛起步,與澳大利亞、南非等養鮑強國相比,產量和育種核心技術都落后一大截。
鮑魚晝伏夜出。研究鮑魚的我,也必須與鮑魚同頻,這種“夜貓子”的工作方式成為科研常態。鮑魚的繁殖季節每年僅1個多月,為把握時機,我幾乎晝夜無休。但作為一名育種新人,失敗、茫然是經常的。直到有一天,育種基地的一名工人興奮地跟我說:“小游,快過來看,你那個實驗鮑‘神了’?!痹瓉恚谖覀冮_展的同池養殖試驗里,對照組正在經歷大規模死亡,試驗組仍保持著非常好的活力。那一刻我意識到,方向找對了。2009年,我們采用種內雜交的方法培育出福建省第一個國家級水產新品種——“東優1號”雜色鮑。后來,我們又培育出耐高溫能力強的國家級水產新品種——西盤鮑。
為解決長期困擾產業的“高產低值”問題,我們將育種目標鎖定在更具難度的品質性狀上。但雜交實驗就像開盲盒,在實驗時并不知道哪個才是最好的組合。為驗證這一結果,我們與漁民長期保持密切互動,將各種雜交組合的試驗苗交給他們養殖,漁民的認可才是最好的“論文數據”。目前,國內最大規格的鮑魚已達2斤一只,漁民驕傲地稱之為“中國大鮑”“皇金鮑”。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