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文杰
(資料圖片)
如今,ChatGpt的興起,文心一言的推出,引起眾聲喧嘩:今天,在人工智能越發強大的時代,我們還能夠從哪些方面追求,屬于我們人類獨一無二的生存的意義?人與人工智能共處時人類應該發揮什么獨特優勢?坦白說,剛開始看到網上的新聞,也令評論初學者的我產生了一種危機意識:如果被AI取代了,我該怎么辦?要是沒法應對最新的挑戰,我還為什么要寫評論?魯迅先生說,凡事需要研究,才能明白。我研究了最新的ChatGpt與文心一言后認為,青年文學評論是大有可為的。
首先,當我們把這個現象放在一定的脈絡里觀察的話,這并不是一個太新鮮的事物。2016年,阿爾法狗贏了李世石,引起軒然大波。2017年6月23日,在浙江烏鎮舉辦的圍棋挑戰賽上,谷歌人工智能阿爾法狗對陣柯潔,在經歷了4個多小時的酣戰后,阿爾法狗執白1/4戰勝柯潔。那前后,微軟小冰學習大量的詩歌之后,創作的詩還頗有些徐志摩的風味。在當時,這也引起了許多討論,并且觸發了人們的危機感。
在這種“危機時刻”,評論家楊慶祥寫了一篇文章,題為《與AI的角力——一份詩學和思想實驗的提綱》。雖然文中討論的主體是詩歌,但我認為用它來描述評論也很合適:
因此應該逆流而上,重新在詩歌和“人”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一首詩歌呈現的是一個人的形象。而這個人,只能是唯一的“這一個”,“五四”新文化全部的命題其實只有一個:立人。而在一百年后我們回溯這個傳統,發現這依然是一個根本的、核心的命題。
人類與AI的角力同樣如此,首先是人類自己的角力——不做“假人”,要做“真人”——這個時候,一種新的原始性就被創建出來了。當然,要獲得這種原始力,就必須占有全部的時代、廢墟和歷史的心碎。
“占有全部的時代、廢墟和歷史的心碎”,確實是詩一般的語言。在我看來,大學生的評論寫作也是如此。簡單來說,當面臨人工智能的挑戰,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應當恢復評論和“人”的有機聯系。具體地說,就是和情感的聯系,和時代的聯系,和歷史的聯系。我們需要把握廢墟,把握心碎,寫出有“情”的評論。無論人工智能多么聰明,那畢竟是一種冷冰冰的工具理性。我曾在網上看到一封Chatgpt撰寫的“土味情書”,文字如下:
親愛的寶貝,
我想告訴你,你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人,你的愛讓我每天都充滿了幸福和快樂。
當我看著你的笑容時,我的心就像陽光般明亮;當我聽著你的聲音時,我的心就像鳥兒般自由。
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彩虹,你的愛是我生命中最美麗的風景。我要用我所有的愛來照顧你,永遠愛你。
愛你的(你的名字)
我認為,這封由Chatgpt寫下的情書雖有華麗的辭藻,但它唯獨缺乏真摯的情感。花團錦簇的修辭背后,缺乏從心底流淌出來的真情。這是因為情書中沒有描寫人與人相處之中最為真實的細節——一聲遙遠的呼喚、一次臨別的握手、一滴雨中的眼淚……這種真實的、具體的細節,才是我們“存在”的證明,是人工智能無法想象的。寫作文學評論也是如此。那種閱讀作品時真實的喜怒哀樂,那種“脊髓骨的震顫”(納博科夫語),是人工智能無法替我們經歷的。它難以表述我們在閱讀一部作品時,被生離死別打動而流下的眼淚。
我還想到了另外一個例子。2013年,李開復曾被診斷患有淋巴癌,后來康復。這段抗擊病魔的經歷啟發了他對人工智能的看法。李開復認為,“在愛與被愛的能力上,人類是獨一無二的。愛是人類與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人工智能不會擁有愛的情感。愛是機器的缺失。”而作為學生的我們,或者說,作為“人”本身,我們是有血有肉的,是有情的,有靈魂的。我們在寫作評論的時候,需要先把自己貼緊在作品之上,和人物的血融在一起,在文字中投入我們的情感。而不是寫出一堆冰冷的、僵死的文字。
更重要的是,評論不僅要表達一己之情,還要把握作品折射出來的時代的情感結構。比如,當我們評論“新東北作家群”的作品時,就需要準確把握那個置身轉型進程中,寒風呼嘯的東北,進而才能更好地理解這些作品。青年蘊藏著豐富的情感。我們需要文學,也同樣需要文學批評。我仍記得,十五六歲出頭,在中學圖書館翻閱王小波小說時的激動,那是一場靈魂在杰作中的冒險;我仍記得,十八九歲時,讀到福柯對批評的定義,“文學批評應該挾著風暴和閃電”。而今天,我仍堅信,文學批評是同時代人的批評:它意味著一顆年輕的心,去理解另一顆年輕的心;它意味著一個新人,握緊手中飽蘸墨水的筆,與我們的時代同呼吸、共命運。正如巴迪歐所說的那樣——“愛是最小的共產主義”。
如何讓一己之情與時代的情感結構融通?正如楊慶祥老師所說的那樣,“占有全部的時代”。年輕人首先要有一種歷史意識。這種歷史的意識并不僅僅是艾略特所說的,而是對文學傳統的歷史性把握。更要用一種長時段、大歷史的社會視野,把握當代的創作。其次是用一種癥候式閱讀的眼光,觀察最新發生的事情。最優秀的批評家,像劉勰、魯迅,羅蘭巴特,都是具有敏銳洞察力且善于思考的。這并不是迎合,而是貼緊、凝視這個時代。之后,在把握現實的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在筆下描繪出那種生機勃勃的夢想,那種展望未來的遠景維度。人工智能或許能夠搜集大量的資訊,但他們沒有辦法根據現實展望未來。作為大學生,最可貴的品質就是一種青春性,對未來的渴求。
是的,我們的“文心”,理應比“文心一言”更為活躍地搏動著,為了這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正如羅素所言,我們活著的三個理由是——為渴望的愛情而活,為對知識的追求而活,為對苦難的人類的同情而活。青年人的評論,不也是這樣嗎?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