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民主與法制網訊(通訊員郭彬)近年來,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人民調解工作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發揮本地文化優勢,“以和為貴・以義為先”,通過模式創新、流程再造、多點開花,探索建立起“一二三四”調解新模式,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影響力的“個人調解品牌工作室”。
打造“一”平臺。按照“本土化、規范化、專業化”的基本原則,依托鄉鎮(街道)、村居(社區)、專業性行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深度挖掘地方名人能人,廣泛尋找熱心人有心人,以“個人命名”的方式打造調解工作室,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原則,該縣各鄉鎮(街道)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建設各具特色的個人調解室。目前,梁山縣已建立31個以個人命名的調解工作室,既有以鄉鎮一級的“林輝和解室、建彬調解室、海燕工作室”,也有村一級的“同軍調解室、老姜調解室、和福調解工作室”等。搭好平臺,積極發動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利用他們在當地群眾中有較高的威望,較廣學識、較好經驗,加之相關專業知識培養,一批個人調解工作室品牌已經在廣大群眾中口口相傳,真真正正“做得好、信得過、叫得響”,有效提高了調解的公信力,促進了基層社會和諧穩定。
堅持“二”類互補。在鼓勵支持“五老人員、老娘舅、和事佬”等各類新鄉賢建立個人調解工作室的同時,加入法律顧問團隊,以“個人+團隊”模式打造調解工作室,實現個人和團隊的優勢互補。在建立義和品牌調解室的過程中,該縣法律顧問中有36名調解能手,結合“個人調解室”,強強聯手,組建婚姻家庭顧問團、農村土地宅基地顧問團、鄰里糾紛服務團3品牌調解團隊,利用好調解員熟悉情況,法律顧問知曉法律的特點,立足一個或者多個調解方面,突出自身特色,形成了具有絕對影響力、吸引力的調解服務品牌。同時整合各種有效資源和黨委政府部門等積極能量,嚴格落實《關于推進個人調解工作室建設的實施方案》,形成個人調解室后臺資源服務網,實現“前面調解一個人,后面服務一張網”,不斷提升個人調解室工作效能,規范人民調解員工作行為,發揮人民調解工作在維護基層社會穩定中的作用。
完善“三”項流程。按照“抓早、抓小、抓苗頭”的處理原則,在排查機制流程上做到“預防為主”,在調處化解機制流程中堅持“就地解決”,在閉環調處機制流程后實現“矛盾不上交”。在預防上,采取“三排查”機制,既重點人員定期排查,重點時期全面排查,特殊糾紛及時排查。調解員既管糾紛事,也當勤務員,動態家訪,全面掌握。每名調解員都能“底子清、情況明、動向準”,精準施策,定向發力,做到預防在先、調解在前。在化解上,“小矛盾靠個人能力、大矛盾靠工作合力,實現“小事不出調解室、大事村內基本了”的新態勢,達到“調解一起糾紛、宣傳一部法律、教育一片群眾”的效果。在“不上交”上,重大矛盾糾紛“調解員先穩住,后邊服務全跟上”,信訪、維穩等部門齊動、調解員、法律顧問等多點發力,迅速進行研判,及時引導當事人通過合法途徑解決訴求問題。
推行“四”治融合。堅持以“自治”為基礎,以“法治”為保障,以“德治”為先導,以“智治”為支撐。堅持用百姓的方法,解決百姓的事情,發揮個人調解員人格魅力和公眾影響力,帶動熱心公益的居民參與調解事業,同時采取定時調、下訪調、特邀調、陪同調等不同措施,真正發揮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作用。同時依托個人調解工作室,有針對性地開展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為主題的民法典宣講活動520余場次,參與制定村規民約23條,積極營造“鄉風文明”,傳導家風家訓,發揮名人能人“傳幫帶”的作用,幫助新建“法治書屋”75處,新建法治文化廣場54處,目前梁山縣共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1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7個,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279個。積極開展德治建設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宣傳700余場次,充分發揮德治作用,積極參與“美麗庭院”創建、“好媳婦、好婆婆”評選、“孝老敬老”評選等活動,目前共創建文明村鎮400余個,農民文明素質和鎮村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調解員利用“互聯網+”調解模式,積極拓展調解新陣地,把人民調解室建到微信上、QQ中、電腦端,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優勢,更好更快地服務新時代調解新業態。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