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1日,夏至。49歲的干昌蓉正在向當地農戶李大姐收購她剛剛腌制好的泡蒜,她身處的位置正是成都市溫江區萬春稻蒜現代農業園的核心區——和林稻海,而在干昌蓉的身后就是全國第一家鄉村氣象博物館——溫江鄉村氣象博物館。“你沒事還是多去逛下氣象博物館,多了解點氣象知識,爭取明年收成更好!”干昌蓉笑著對李大姐說道。簡單交談幾句之后,她便匆匆趕回和林村大蒜文化體驗中心。
傳承千年的蒜文化,如今內涵更為豐富
溫江大蒜種植歷史悠久,大蒜種植已有300多年歷史,有“中國十大蒜鄉之一”的美譽,2006年溫江大蒜認定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其中“紅七星大蒜”尤為出名。“細嫩味濃、清脆化渣、瓣肥脂重、余香悠長、辛辣汁稠”已成為溫江大蒜的地理印記。據了解,溫江區紅七星大蒜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1.5萬畝左右,蒜薹按每畝產400公斤,預計今年蒜薹產量在1200萬斤以上,再加上蒜頭收入,種植大蒜的產值4500萬元以上,大蒜種植產業成為助力溫江農民增收的致富產業。
(相關資料圖)
干昌蓉走在和林村鄉間的道路上
作為土生土長的和林村人,干昌容三代人都在與蒜打交道,至今已近100年。今年三月,“溫江糖醋蒜制作技藝”正式成為溫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干昌蓉作為和林村制蒜的代表人物,正在村委會的支持下積極申報“溫江糖醋蒜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糖醋蒜制作一共分為四步,首先是選料,選出大小均勻的扁圓形大蒜,顏色必須呈淡紫紅色;第二步就是清洗,將選出來的大蒜去根去皮用一斤蒜10克鹽的比例腌制三天,這樣可以去除大蒜的辛辣味;第三步是晾曬,首先需要準備一個泡菜壇,經過高溫消毒后,將腌制好晾干的大蒜放入壇中,這樣大蒜的保存時間就會更久;最后一步就是腌蒜,按照水、醋、糖,5:2:1的比例將大蒜攪拌均勻密封保存,一個月后就可以食用啦!”干昌榕一邊現場演示制作糖醋蒜,一邊向記者介紹道。“我們和林村稻蒜輪作面積1174畝,畝產大蒜1400斤,畝均年收入超萬元,和林村種植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間,泡蒜歷史傳承逾百年。目前,我們以傳統產業大蒜為突破口,希望能夠孵化更多的大蒜衍生產品,讓我們溫江大蒜的內涵更加豐富。”和林村村民委員會委員胡祥向記者介紹道。
干昌蓉正在清洗紅七星蒜
清洗好的紅七星蒜
干昌蓉正在制作糖醋蒜
電商、物流、鄉村驛站,多功能蒜文化“博物館”唱響鄉村振興主旋律
和林村除了有中國首個鄉村氣象博物館,還有一個大蒜文化“博物館”,記者走進大蒜文化體驗中心,辛辣的泡蒜味道撲面而來,從大蒜選種、種植、管理、收獲及制作產品等各環節工藝均有展示,讓前來參觀的市民在大蒜的“一生”中感受文化的傳承與魅力。2022年11月,在和林村村委和干昌蓉的共同努力下,蒜文化展示館又增加了新的功能——鄉村驛站。記者在現場采訪干昌蓉時,一名中國郵政的快遞員正好前來收發快遞,她麻利地將三袋發往西安的大米和兩罐發往新疆的泡蒜交給快遞員之后,便向記者介紹道:“之所以要建快遞站,是因為我們和林村除了大蒜以外還有其他很多優質的農副產品,比如大米、菜油等,我希望能夠通過快遞下鄉,將我們的農副產品運送到全國各地,從而給村民帶來更多的收入”。記者采訪當日,僅看到中國郵政一家公司前來收發快遞,當問及干昌蓉原因時,她無奈的表示:“目前,只有一家快遞公司愿意下沉到我們快遞點,我們也多方嘗試邀請其他快遞公司下沉到我們快遞點,但多數快遞公司認為運營成本過高,不愿意加入,這大大的影響了我們的運力。說罷,干昌蓉將最近談過的快遞公司的資料展示給記者。“說句實話,我們這個快遞站利潤微薄,大家也只是想為鄉村振興貢獻一分力量,我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快遞公司加入我們。”干昌蓉坦言道。
干昌蓉將和林村的農產品通過鄉村驛站發往全國各地
延展產業鏈條,塑造溫江稻蒜品牌
干昌容希望來參加成都大運會的各國游客能嘗嘗溫江大蒜
近年來,溫江區大力延展產業鏈條,塑造溫江稻蒜品牌。豐富完善黑蒜等大蒜深加工產品種類,延伸農產品供應鏈條。開展溫江大蒜產品品牌推廣、電商營銷,全方位拓展產銷對接模式,溫江糖醋蒜就是代表產品之一。記者采訪最后,干昌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村上能想點辦法,讓前來參加成都大運會的各國游客能嘗嘗我們溫江大蒜,如此,我們的蒜不僅能走向全國,更能走向全世界!
溫江糖醋蒜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策劃 張婷婷 何宏 文字 劉陽 攝影/攝像 劉陽 何思田 剪輯 何思田 胡瀾馨 編輯 劉永豪 實習編輯 王淇
關鍵詞:
質檢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