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委七屆四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海南省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當前和今后的學習貫徹工作作出全面系統部署。
結合新時代海南發展的戰略定位、目標任務、戰略舉措等,圍繞《決定》中的探索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內容,海南日報記者采訪了我省相關部門負責人。
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指出,海南要堅持開放為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央12號文件提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探索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把海南打造成為我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
“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海南服從和服務于國家改革開放的大局、在擴大對外開放上樹立新標桿的重大舉措。”省商務廳廳長呂勇說,開放是海南的生命線,《決定》明確提出“扎實推進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探索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決定》對海南深化產業開放、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加強和完善風險防控等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呂勇說。
相對全國其他11個自貿試驗區而言,海南的發展基礎仍較為薄弱,新興產業競爭力不強,制造業和資源型產業基礎薄弱,高新技術人才匱乏。呂勇指出,在此基礎上建設自貿區(港),必須要在產業開放上做好文章,落實《決定》中提出的“深化現代農業、旅游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對外開放”等內容。
營商環境是重要軟實力,是核心競爭力。海南建設自貿區(港),先決條件是要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大力做‘減法’,在減權放權、簡化流程、減輕企業負擔上下功夫,全面落實‘放管服’改革工作,把該放的權放得更徹底、更到位;另一方面要積極做‘加法’,在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優化政務服務上下功夫,努力營造公平公正、活而有序的政務生態系統,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呂勇說。
如果沒有足夠的市場主體,海南自貿區(港)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尤其海南是在欠發達的經濟基礎上建設自貿區(港),更要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在擴大投資、增加市場主體中的重要作用。呂勇說,我省開展百日大招商(項目)活動,就是要利用自貿區(港)建設起步的這段招商引資的黃金時期,拉開我省持續招商引資工作的序幕。
《決定》提出,加快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支點,打造我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方向就是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因此將海南建設成為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題中之意。”省外事僑務辦主任王勝說。
王勝指出,《決定》提出了深度謀劃利用好博鰲亞洲論壇、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務實合作、加強區域合作交流等3個方面20多條具體的措施。“文字雖然不多,但是每一句話都是海南下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遵循,需要我們逐項分解,加以落實。”
就貫徹落實《決定》,王勝表示,省外事僑務辦將服務保障和利用好博鰲亞洲論壇;繼續組織實施好《海南省參與“一帶一路”對外交流合作五年行動計劃(2017-2021年)》,扎實推進各項對外務實交流合作項目;統籌外事僑務資源,巧用外力、外腦,服務海南自貿區(港)建設和新一輪改革開放。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決定》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既是海南過去的薄弱環節,也是未來深化改革開放的主攻方向。”省政府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朱華友說。
朱華友指出,這次中央支持海南建設自貿區(港),提出了4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其中在經濟指標上要求,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到本世紀中葉,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對海南的要求,從‘同步’到‘率先’,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是一個很高的要求,我們要有緊迫感、使命感。”
“高質量發展關鍵是產業,重點在特色。”朱華友說,海南建設自貿區(港),不能完全照搬新加坡等地發展模式,一定要突出中國特色,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具體而言要抓兩手,一手是拉長基礎設施短板,盡快建成與國際接軌的、符合海南自貿區(港)建設需要的“五網”基礎設施;另一手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海、陸、空”高新技術產業和十二個重點產業做大做強。要堅決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精神,瞄準國際先進水平,聚焦種業、醫療、教育、體育、電信、互聯網、文化、維修、金融、航運、物流等重點領域,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把海南加快建設成為創新型省份。
推動海南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旅游消費中心,是高質量發展要求在海南的具體體現。《決定》提出,深入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旅游消費中心。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我省旅游產業在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和打造國際旅游消費中心上下功夫。”省旅游委主任孫穎說,作為海南現代服務業龍頭產業以及十二個重點產業之一的旅游業,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提升旅游對外開放水平。在全域旅游示范創建省建設方面,要圍繞“點、線、面”要素,重點做好精品旅游城市、旅游產業園區、旅游綜合體、旅游度假區、景區景點、特色風情小鎮、鄉村旅游點和特色街區等八類“點”的建設。在全面提升全省旅游國際化水平方面,盡快出臺《提升海南旅游國際化水平三年行動計劃》,從提高入境游客的“可進入性”、改善國際化旅游環境等五個方面開展工作,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解決人才短板,在深化旅游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上有新的突破。
《決定》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建設海洋強省。“這要求我們緊抓自貿區(港)建設重大發展機遇,按照省委‘三年成形、五年成勢’的總要求,統籌陸地和海洋保護發展,高起點發展海洋經濟,加大改革創新和開放力度,提升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加快培育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構建海南現代化特色海洋產業體系,加快推進海洋強省建設。”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王利生表示。
王利生認為,要在海洋與漁業工作領域中,積極探索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積極謀劃海洋與漁業事業的新業態;主動謀劃一批海洋與漁業重大項目,以此為基準,組織高標準的招商活動;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供合法、合規、高效的海洋支持;堅持按照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的要求,按照中央環保督察、國家海洋督察提出的要求,全面布局海洋環保工作。
省委常務副秘書長、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韓勇表示,省委、省政府以極高的政治站位,在《決定》第八部分明確提出,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打造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這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對我省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具體部署。
在貫徹落實工作中,韓勇認為,要按照需求牽引,突出問題導向,抓住百日大招商(項目)活動契機,利用海南獨特戰略地位和政策優勢,充分發揮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雙向支撐作用;以制度創新為重點任務,以破解影響和制約軍民融合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為主攻方向,探索新路徑新模式,先行先試,加快形成軍民融合發展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以服務軍隊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為目的,在省域“多規合一”中統籌規劃軍地建設,著眼軍地雙方需求加快完善“五網”基礎設施,以航天、深海、空域、網絡空間等領域軍民融合發展為重點,建設一批精品工程和示范項目,推動軍民融合產業化發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打造中國特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海南模式”。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習總書記在“4·13”重要講話中指出,海南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決定》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省生態環境保護廳廳長鄧小剛認為,中央12號文件將“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納入“三區一中心”的戰略定位之一,將生態文明建設高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全過程,這是契合海南實際的、務實可行的生態文明建設藍圖和行動指南。
“把海南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是中央對海南的要求,也是海南人民的殷切期待。”鄧小剛說,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有基礎,也有條件。作為首個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省,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就是打造海南“生態立省”的升級版。
鄧小剛指出,雖然我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優良,持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但目前我省仍然存在著諸如環境質量下降隱憂顯現,環境風險不容忽視,要守住環境質量優良水平非常不易;全社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氛圍初步形成,但社會共治格局的構成尚需時日;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還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六大領域發展極不平衡,生態環境和生態空間優勢突出,生態經濟短板明顯;生態環境質量和環境監管體系與國際先進的標桿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需要加大努力追趕等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結合《決定》,鄧小剛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文化建設,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作用,使其他方面建設在新的發展過程中走上科學的軌道;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的承載作用,為其他方面建設提供據以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新經驗。
質檢要聞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