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欧美_日韩综合n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_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質量監督網-關注品牌質量,聚焦時代發展!

網站首頁

質量監督網

廈門理工學院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當前位置:質量監督網 > 資訊 > 正文  2018-06-15 09:14:41 來源:福建日報

廈門理工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師在廈門華聯電子調試自動化裝配生產線。

廈門理工學院學生在湖北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實習。

廈門理工學院學生創業項目在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上斬獲一金一銀兩銅。圖為金獎獲獎項目“柒懿科技”決賽現場路演。

近日,一則喜訊再度鼓舞了廈門理工學院的師生——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廈門理工學院獲批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同時獲批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據悉,2011年10月,學校就獲批為首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試點高校”,開始在車輛工程和電氣工程兩個領域招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2014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為中國政府獎學金委托培養院校,開始招收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及中國政府專項獎學金——“支持地方獎學金”項目的國際研究生。

“這么多年來,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有目共睹,此次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是學校辦學層次再上一個臺階的有力表現,是人才培養方面的一個里程碑。”廈門理工學院校長朱文章表示。作為一所地方應用型高校,廈門理工學院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辦學的重中之重,源源不斷為社會培養急需人才,多年來走出了一條親產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之路。

重視學科專業建設 升級辦學層次

2011年起,廈門理工學院開始在車輛工程和電氣工程領域培養專業碩士生,截至2016年底,專業碩士研究生已授權專利212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78篇,成果轉化6項,就業率達100%,84.3%的畢業生在企業擔任研發或技術工作,研究生培養質量位居全國63所同批次“特需項目”高校的前列,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研究生培養經驗。

2013年,廈門理工學院成為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培育單位以來,學校加大學科建設力度,培育碩士學位點,實施特需項目,取得了一系列顯著的成效:截至2017年底,學校新引進高級職稱或博士教師約250人;2015—2017年,承擔國家級項目75項,居省內同類高校前列,授權發明專利數從25項增長到105項,發表的高水平論文數量從179篇增長到259篇。

學校機汽學院的黃海鵬老師就是2015年引進的專業人才,為了響應國家智能制造的大趨勢,他說,在學科建設方面,學院不斷調整課程設置、授課內容,從“自動化”往“智能制造”方面傾斜,讓人才培養更符合社會需求。

為了更好地對接地方產業鏈,強化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效果,廈門理工學院還對校內專業進行了重新修訂,優化應用型專業體系。學校實施《廈門理工學院2016—2020年專業建設與發展規劃》,圍繞福建自貿試驗區、“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發展戰略需要,增設了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物聯網工程、金融工程、網絡與新媒體、表演、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新興產業本科專業。特別是針對廈門市“5+3+10”產業發展體系,學校瞄準廈門市重點培育的十大千億產業鏈,布局了8個專業群。

近年來,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學校本科生錄取分數線居省內同批次高校首位,18個專業已納入本一批招生;學生學科競賽國家級以上獲獎數連續三年居全省第一。在2017年12月14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2012—2016年全國普通高校競賽評估結果(本科)TOP300》中,學校位居全國第140名、全國新建本科院校之首、全省第6位。

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增添辦學活力

前不久,繼成立微電子學院、新絲路時尚學院之后,廈門理工學院再成立一所校企合辦的產業學院——新能源材料產業學院。該產業學院由廈門理工學院牽手萊爾斯特(廈門)股份公司、廈門神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辦,兩家企業將在前4年共投入約1000萬元用于產業學院的建設,并在合作辦學中分享企業、高校資源。

“通過多方投入、共同培養,產業學院匯聚了更多業界資源、就業機會等,真正把人才培養做實了,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實現多方共贏。”廈門理工學院副校長吳克壽介紹。

事實上,不斷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路徑,近年來學校的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取得諸多突破。

廈門理工學院在全國率先試行閩臺“4+0”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模式,聯辦“宸鴻新干班”,創新了“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此外,通過“校企合作”聯辦海峽商貿學院、微電子學院、創新創業學院等產業學院,并結合廈門時尚產業發展,與國際知名時尚機構新絲路集團聯辦“廈門理工學院新絲路時尚學院”,打造中國第一所時尚全產業鏈應用型本科學院。去年,學校還獲教育部批準,與世界一流大學美國密蘇里大學共同開辦“廈門理工學院密蘇里學院”。

“校企聯合”在學校辦學中尤為突出,一批實質性成果惠及企業和學校。“我們與廈門華聯電子、中國電子標準化研究院聯合申報的‘家電智能控制器綠色制造關鍵工藝系統集成’項目成功獲批工信部2017年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批準立項。”學校機汽學院教師黃海鵬介紹,該項目的總投資達8200萬元。

最近,學校計算機學院教師王大寒帶領的團隊正與麥克奧迪、廈門智業、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醫療機構和企業合作,利用醫療大數據開發數字病理輔助診斷系統研發中心,通過技術手段預測兒童潛在病癥。而計算機學院的盧俊文老師正帶頭開發與惠普合作的云測試平臺,目前,平臺已經進入調試階段,面世后將可在線為企業提供包括軟件性能、安全等多領域測試。

深化產學研融合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不久前,依托于廈門理工學院的廈門軟件評測中心正式通過驗收。據悉,目前該中心已經為超過1000家企業提供了相關服務,成為省內大部分企業進行軟件測評服務的“首選”平臺。

“學校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的定位和優勢,始終堅持為產業服務的理念。”朱文章校長介紹。

對接廈門高素質創新創業城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五大發展示范區以及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廈門理工學院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合作建設高壓電力試驗、客車與特種車輛協同創新研發、全球安卓系統研發等中心,建成了廈門軟件評測、廈門工業設計、海西風工程試驗研究、農村污水處理與用水安全研究等27個省市級重點公共服務平臺。學校先后與ABB、宸鴻科技、冠捷集團、聯芯、友達光電、天馬微、玉晶光電、金龍客車等全球行業龍頭企業在內的300余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其中與福建省著力培育壯大的25家百億元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100%覆蓋廈門百億元企業。建立了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合作機制,形成學校與廈門行業骨干企業以及創新型企業緊密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

為了鼓勵產學研合作,主動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學校還創新出臺了《應用型研發先導項目管理辦法》,注資設立應用科研項目“基金池”,對企業有需求的教師科研項目,先行墊付資金支持前期研究。據了解,2017年度深化實施的先導項目先后共計投入800萬元,引導立項校企合作項目經費2600萬元,累計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7.2億元。由于效果好,政策實施一段時間后,廈門市政府部門設立專項資金予以支持。

此外,學校還推出突出科研業績獎勵辦法、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一系列舉措,建立對重點科研項目的扶持激勵體系,近年來,學校深化產學研融合取得了顯著成效——學校橫向科研經費每年以60%左右的幅度增長,2017年廈門理工學院與企業合作到賬橫向經費達5600萬元,同比增長86%;去年,學校產出高水平論文200多篇,授權105項發明專利;學校教師俞志陽博士在世界頂級期刊《Science》上發表高水平論文,顛覆晶界傳統觀點,引起國內外學界廣泛關注;學校省部級科技獎勵實現歷史性突破,近兩年獲省級科研獎勵12項。

學校的服務范圍已經輻射到廈門周邊地區,根據學校發布的《服務閩西南產業發展行動綱要(2015—2018)》,近年來學校深入漳州、泉州、龍巖、南平等多地的政府(產業)部門、工業園區和各類企業,為其提供人才、科技及決策咨詢服務。今年年初,學校與福建詔安縣政府簽訂了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將在技術創新、鄉村振興、文化旅游、環境治理等六大領域開展合作,服務閩西南產業發展的廣度、深度進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