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冬日的暖陽里,和煦溫馨。記者在京口區大市口街道千秋橋社區悅心居家養老中心看到,熱氣騰騰的米飯、各色菜肴被工作人員依次擺放在取餐區,居民們有序排隊領餐。二三十位老人結伴坐在就餐區,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場面十分和諧。
79歲的居民陳九寶夾起一塊小炒肉片,細細品味,嘖嘖有聲:“味道真不錯,比我自己炒得好吃。我們年齡大了,買菜、燒飯忙不動了。多虧家門口的養老中心提供就餐、閱讀、下棋等服務,我在這里吃過午飯后,與老朋友們聊聊天、下下棋,日子過得別提多滋潤啦!”
“‘食’有所依,守護老人‘舌尖上的幸福’,是我們基層黨委、政府應該做的。”大市口街道黨工委書記崔悅介紹,今年以來,街道以“黨旗‘鎮’紅、一線建功”工程的實施為抓手,精準聚焦“衣食住行”等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小切口”推動“大民生”,用心用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為解決轄區內空巢、高齡老人“吃飯難”問題,街道和養老服務中心合作開展助餐服務,依據膳食結構,合理搭配每日餐食,可以堂食,也可以打包回家。目前,街道轄區內已建成助餐點4處,惠及居民300余人。下一步,街道將拉動新業態新就業資源,為不方便出門的老人送餐上門。
大市口街道彌陀寺巷片區為老舊小區,老房子的陽臺較小,無法滿足居民晾曬需求,小區內四處都是亂拉的線繩,不僅影響整體美觀,還存在安全隱患。宋官營社區“紅巷管家”蘇鵬在走訪調查發現該問題后立即匯報,社區黨委迅速組織召開聯席議事會,利用老舊小區改造的契機,在空余綠地搭建公共晾衣區4處,便于居民晾曬。與此同時,大市口街道在各紅色便民點、“暖心加油吧”放置雨衣40余件,便于外賣小哥等“新業態”人員需要時取用。
老屋新“住”,老舊小區改出滿滿幸福感。在醫政路南片區,一棟棟舊樓都穿上了“新衣”,新開辟的小廣場上也安裝上了健身器材。居民孫建富一邊在健身器材上鍛煉,一邊看著煥然一新的小區,臉上溢滿了笑容:“真好啊,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生活。”記者了解到,大市口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在推進今年3個老舊小區改造時分別成立了舊改“奔跑支部”,組織網格支部的40余名黨員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意見征集、施工督查、安全把控等環節,征集意見100余條,提出改進意見30余條,協調化解矛盾23起,讓老舊小區改造真正改到居民群眾的心坎里。此外,街道還將“紅色文化”搬入小區,為老舊小區換上“新顏”,提升“內涵”,大力營造愛黨愛國愛家的濃厚氛圍。
便民通“行”,暢通群眾出行“煩心路”。在第一樓街64號前,一輛輛電動車整齊停放在智能充電停車棚內,而幾個月前,這里還是一塊空地。當時,居民的電動車和自行車隨意停放在樓棟門口,樓道外到處可見充電“飛線”,嚴重影響了居民出行,也存在諸多安全隱患。為有效解決此類問題,營造安全穩定、和諧舒心的出行環境,青云門社區通過民主議事會征求意見,聯系有關部門建設充電車棚。今年,大市口街道共增設智能充電車棚12個,新增、補劃電瓶車停車線75處,清理樓道垃圾348處。曾經的“堵點”變成了“亮點”,不僅道路順暢了,居民心情也暢快了。(孫靜 林蘭)
質檢
推薦